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国家一级演员梅春的艺术人生
本报记者 张日历
她小小年纪便与戏剧结缘,并显露出不凡的艺术悟性。1991年,她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浙江省艺校。四年的系统专业学习,为她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功底。1995年毕业,进入平阳小百花越剧团工作,从此步入她梦寐以求的艺术殿堂。她,就是梅春,一个用20多年光阴铸起自己美丽艺术人生的演员。
梅香初放 童年记忆
“那时候,他们说公社短剧缺一个小女孩,就抱着整天跟着文宣队的我上台了。”关于自己的第一次表演经历,梅春老师记得很清楚。她与戏剧最初的结缘,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的她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小孩童。她的父亲是当时文宣队的笛手,幼年的她就跟着父亲,天天坐在排练场看父亲与剧社的长辈排演。因为会唱会跳,胆子又大,所以有时她就会被拉上台演些小孩子的角色。正是这段温馨有趣的童年记忆,在她心里悄悄埋下了戏剧的小种子。
如今,当初那个戏台下的小女孩已成了现在的国家一级演员。尽管时光变迁,现在的她外表光鲜、荣誉满满,但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却是亲和谦逊、坚强执著。“做戏剧这行很辛苦,但机会对于我们来说更加珍贵。所以,演好每一个角色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在我心里,把成功塑造每个角色当作很好的学习,把所有的舞台演出作为艺术的积累。因为我知道,学习和积累将是我艺术成长的基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名演员成功的背后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戏剧演员更是如此。在平阳小百花越剧团的那段时间里,作为越剧小生的她,也许不是当时团里最优秀的,但肯定是最勤奋最谦虚的一个。那时,每天除了练习一些基本功,就是排戏,但对戏曲痴迷的梅春,却一心投入到学戏的乐趣中,不仅领略了中国戏剧的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名句唱段更是让她流连忘返,活灵活现的名家做派启迪着她唱戏的灵感。不管角色大或小,不管戏份多或少,她都一样对待。
梅香再放 华丽转身
“没有这些演出的机会,也就没有这些荣誉,所以我感到很幸福,也很知足、很感恩。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是我的原则。” 在努力与坚持下,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而梅春则始终谦虚。
在她的坚持和努力下,艺术的另一扇大门慢慢向她打开。在编导的这个新领域里,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意象,并把它展示出来,从而实现了华丽转身。
2009年,她导演的戏剧小品《不是广告的广告》获浙江省第十九届戏剧小品邀请赛“最佳导演奖”及“表演金奖”;参加第九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获“导演金奖”及“表演金奖”。她导演的戏剧小品《京巴小白》获浙江省第二十三届戏剧小品邀请赛“最佳导演奖”及“表演金奖”;参加第九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获“表演银奖”。参加全国第十届艺术节,获群文戏剧最高奖“群星奖”。 群文领域的收获让她有了意外的惊喜,让她看到了自己的另一个精彩。而为了能更好发挥潜能,领导把她调到了现在的岗位——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
廿年坚持 源自热爱
谈及20年来的艺术生涯,梅春依然滔滔不绝、眼神放光。“很多人问我,这么多年来坚持下去的动力。很简单,就是一个‘爱’字。现在想起来,从16岁开始学艺,到后来进入剧团数不清的演出场次,到编出一出出小品戏剧,如果不是因为真的热爱,我可能真的很难坚持下来。这些年,我很庆幸自己能一路坚持下来,依然站在艺术大舞台上,我觉得一切苦和累,一切付出和艰辛都是值得的。”
现在,历史又赋予她新的使命,她挑起了兼任平阳小百花越剧团团长的这副重担。由于历史遗留等问题,现在的平阳小百花的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为此,她一直在思考戏剧如何与市场接轨,希望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使小百花能走出去占领更多的市场,也希望通过探索和改革,使越剧能跟实际生活联系的更紧密,被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接受和喜爱。“我们今年的亮点工作是要创作新戏,现在大家都在谈生态环境和人文关怀,我们也会紧跟时代,绝不落后,只有紧跟时代,才不会被时代抛弃。”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正是她艺术人生的写照。乐观、真诚、坚强、执著,懂得感恩、满心珍惜,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满是美好和“正能量”。真心地祝福她能心如所愿,为平阳文艺专业团体的春天而耕耘!
梅春,1974年5月出生,浙江省平阳县人,国家一级演员,“温州市四个一批人才” 、“温州市青年拔尖人才” 、“优秀青年”、 “优秀高级人才”、 “十佳青年候选人”,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兼平阳小百花越剧团团长。2000年,她参演新编大型人偶剧《神奇的雀翎》,该剧分别荣获了市首届艺术节表演一等奖、省第九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及全国金狮奖。而她在全国人口文化奖的评奖中荣获了最佳演员奖。曾在中央戏剧学院进修戏剧导演。
获得荣誉情况:
参演的越剧《胭脂》选段参加“日发杯”全国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获“表演奖”。
参演并参与创作的人偶剧《神奇的雀翎》参加全国第二届木偶皮影金狮奖大赛获“金狮奖”、获“东华杯”中国第十一届人口文化奖“最佳演员奖”。
参演戏剧小品《镜子》获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五届CCTV小品大赛总决赛“优秀作品奖”。
编导木偶小戏《挑水谣》获浙江省“最佳非遗传承奖”。
导演并参演的戏剧小品《电话亭轶事》参加浙江省第二十届戏剧小品邀请赛获“表演金奖”。
编导课本剧《谁是大王》参加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获表演类小学甲组一等奖。
编导木偶小戏《智斗》《挑水谣》《闹花灯》分别获浙江省第四届曲艺杂技魔术节创作奖,优秀作品奖。
导演木偶戏《知县与轿夫》获浙江省第十二届戏剧节“新剧目大奖”。
导演并参演的戏剧小品《京巴小白》参加全国第十届艺术节获全国“群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