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01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文史馆
2017年01月16日

拳拳丹心 日月同昭

——爱国棋王谢侠逊对象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阅读量:2984 本文字数:5134

谢作陶 谢作黎

我们的爷爷——棋王谢侠逊,与世长辞已近三十个年头了。爷爷毕生从事象棋文化事业的宣传、推广、传承、创新,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周恩来总理赞誉他是“爱国象棋家”;江泽民主席在他百岁寿辰题赠“百龄高手,永葆青春”;国家体委在1985年授予他“象棋运动荣誉奖章”;《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先生评价说:“纵观谢公一生,棋艺和诗文始终是相互映照,同步前行,棋王而兼诗人。作为棋道高手,他横扫千军,威震四海;作为棋坛老宿,他慨当以慷,临风吟啸,诗棋浑然一体,集于一身,棋臻化境,诗有造诣,寿至百龄,实乃20世纪中华一奇才也。”

爷爷于1888年10月1日出生,1987年12月21日逝世,爷爷的一生是爱国爱棋的一生。爱国有特色,爱棋有创新,爱国与爱棋融于一体,开拓了中国象棋文化的新境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爱国棋王。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爷爷一生的座右铭。他弈棋不忘爱国,爱国寓于博弈,长期以棋为戈,把自己的爱国热情倾注在象棋活动之中,无论是创制残局,编著棋书,还是举行棋赛义演,都联系时事,心系家国,赋予棋事鲜明的爱国内容。

1901年,当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时他年仅十三岁,闻此讯怒不可遏,排出了一个黑棋八字进逼九宫的“八国联军”残局,表达自己的愤慨。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他欣喜若狂,创制了“鄂军起义”棋局,附提“匹夫倡议武昌城,扫尽鲸鲸草木惊”,用红兵先发难,象征武昌起义。后刊登在上海《时事新报》,成为他公开发表的第一个作品。1916年,他和吴县潘定思合作撰写《国耻纪念象棋新谱》一书,把鸦片战争后各个重大丧权辱国事件排成30个字形残局,呼唤国人莫忘国耻。后来袁世凯窃国称帝,“筹安会”六人助纣为虐,他义愤填膺,创排了一个“卡”字形残局,并附注“筹安筹得乱哄哄,六君子原是六凶”,鞭挞袁世凯及其帮凶,嘲笑袁氏称帝不成,进退维谷,“卡”在死地。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致函各国象棋会,揭露蒋介石当局罪行。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他通过上海亚美无线电台致电全球象棋界同仁,痛斥日寇暴行,呼吁主持公道,声张正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已年过半百的他誓死要为抗日出力,只身前往南京,奔波于众多老棋友之间,请缨救亡。当时国民政府正准备派出五位巡回大使,到海外侨胞中宣传抗日,劝募捐款。其中赴欧美的四位已定(胡适、萨镇冰、于冰、陈树人),唯有南洋因情况复杂,充满危险,尚未找到合适人选。他得知此情后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是年11月,他简装出发,遍访香港、澳门、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地。他假枰场之车马,作救国之呼吁,通过“义赛”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劝募捐款。在五位巡回大使中,爷爷的巡回地域最广(七国),工作条件最艰苦,华侨中的穷人最多(多为华工),汪伪特务的活动最猖狂(有一次汪伪特务竟用手枪威逼他停止抗日宣传,不准他在槟城停留),留驻的时间最长(一年多),可是成绩最卓著(共募得捐款五千余万元,金银珠宝首饰无数,并动员华侨技工、技师三千三百余人回国服务)。他严于律己,公而忘私,除领取安家费三千元外,不支国库分文,还把自己的奖金捐给国库。拳拳丹心,日月同昭。

1939年春,他回到陪都重庆,不顾长期劳累导致的体虚乏力,继续在大后方许多城市辗转奔波,多次举行象棋大会,致力于抗日募捐工作,慰劳伤兵,并在《大公报》开辟专栏,宣传团结抗日,刊登“兴中扫日”“扫除丑虏”“抗战到底”“最后胜利”“锄奸诛伪”“焦土抗战”“严惩祸首”等残局,坚持团结抗日,反对反共投降,切中时弊,策励国人。

1939年仲夏,时任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同志专程来重庆东方协会访晤他,亲切握着他的手说:“你是誉满弈林的爱国棋王”。他们会面后,周总理给他分析了当时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谆谆教诲,深情勉励,使他心悦诚服,刻骨铭心。会晤结束,周总理提议对弈,二人连下两盘棋,均和。他们共同磋商,把第二盘残局定名为“共抒国难”。抒是解救的意思,“共抒国难”就是国共合作共同解救国难。“和棋”则意指排除争斗,和平共处,团结抗日。周总理出于对他安全的关心建议暂不发表,可他深知此残局的意义重大,执意要在《大公报》副刊100期上刊登。报方因受国民党指使,极力阻挠发表。经过几个回合的据理力争,报方理屈词穷,才不得不发表,但在发表时又做了手脚,把和局改为谢侠逊胜。他十分气愤,后又经过多次斗争,基于舆论压力,迫使《大公报》在101期上更正,恢复和棋原貌,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抗战胜利后爷爷又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内战而呼吁。他继续用象棋残局明志,在《大公报》上发表了“止戈为武”“救民水火”“制止内战”“暴政必败”等残局,强烈反对内战与独裁。为此曾惨遭国民党特务殴打致重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爷爷终于迎来了中国象棋的春天,他积极投身到建国后的各项工作中去。他历任全国象棋协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运会棋类竞赛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象棋锦标赛总裁判长,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等职。耄耋之年仍然积极投身于群众性象棋活动,培养新手,潜心研究祖国象棋艺术,伏案著述,笔耕不辍。1981年9月,他以90岁高龄参加温州市举行的全国象棋赛,并担任顾问。1985年以96岁高龄著述出版《象棋指要》一书,把自己90年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成果留给后代,继续为弘扬象棋文化而不懈努力。

爷爷酷爱象棋,为传承和发展象棋文化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开创了中国象棋的新时代。他对象棋文化事业的贡献甚多,概括起来就是传承与创新,将古老的中国象棋文化引向现代化。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他是我国现代象棋运动的开拓者

他把“贩夫走卒下品”的象棋从庭院、案几、田头,推向社会,走向世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益智健体活动。他不但以优柔缜密的棋艺风格树帜棋坛,蜚声中外,而且穷毕生之力,精研棋艺,宣传推广,使象棋成为全国性的运动。他在上海市首届象棋赛中力克群勇,夺得桂冠,一时扬名全国棋坛,慕名学习者纷至沓来。他因势利导,促进上海(当时全国象棋活动的中心)许多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职工中的象棋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棋会和棋队,并不断组织各种类型的象棋赛,从个人赛发展到队与队之间的团体赛。随后发展到县与县,省与省以及大区与大区,如华东对华北,或华南之间的比赛,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象棋运动的蓬勃发展,1925-1926年间他与马海洲等人发起筹备全国象棋赛,制定章程商议办法,历时二载,于1928年3月在上海四川北路青年会举行了首次全国象棋大赛。1928年他因棋艺高超,提倡和推广象棋运动成绩卓著,被全国象棋界推举为“棋坛总司令”,誉为“中国棋王”。

二、著书立说,传承和弘扬中国象棋文化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象棋古谱《橘中秘》《梅花谱》,研读之后获益匪浅,于是立志要对我国象棋古谱加以搜罗、整理和出版,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1922-1927年期间,他呕心沥血,废寝忘食,花了整整六年时间将多年来奔走四方千方百计搜罗到的古今棋谱进行考证破译、增补取舍、详加校坪、分门别类整理成12册200多万字的《象棋谱大全》一书。该书由梁启超题字,在中华书局陈伯鸿先生的赞助下于1929年全部出版。该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象棋书,被公认为象棋经典著作,被誉为“我国象棋史上一大里程碑”。它辑录了当时已发现的明清古谱,又包括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象棋高手创作的残局和当时的象棋名家对局。该书出版之后,各方争相购买,一时洛阳纸贵。从1929年到1941年,中华书局就再版了9次。解放后应读者要求,他对原书结构顺序作了调整,分辑5册,由上海书店影印出版,共发行了一万册。

爷爷是我国棋坛著述最多,也是最高龄的作者,一生著述甚丰,除了在报刊发表过数千个棋局和不少诗词楹联外,还编著棋书20余部29册上千万字,它对传承和发展象棋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推出去引进来,促进中西象棋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爷爷不但精擅中国象棋,而且善于学习,触类旁通,对国际象棋也有较高造诣,是把中国象棋推向世界的先行者。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已将象棋古谱《七星聚会》《象棋诀着》谱中精选300多个残局,通过丹麦友人查理士·葛麟瑞(CarlesKliene)译成英文,销往国外,使中国象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接着,他又著述立说,把国际象棋介绍给国人,在《象棋谱大全》一书中用了100多页篇幅介绍国际象棋的全局式样,各种棋子的走法、残局、选粹等基本知识,发挥了启蒙教育的作用。

他最早接触国际象棋是在万国象棋会。20世纪初,上海有个外国人的棋会,会员有四五十人之多。他专门到该会拜访,第一次接触到国际象棋。他回忆说:“我虽然初次见到国际象棋,但因它的着法与中国象棋无多差别,所以就很快学会了。教我下棋的是英国人杰克逊(J.A.Jackson),他是万国象棋会的董事。当场叫我和他对弈一盘,结果被我打败了。他又引来一位外国棋手跟我下,也同样输给了我。他热情地跟我握手,并翘起大拇指对翻译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我们下棋已有二十多年了,可他今天刚刚学会就赢了我们。’就这样,我弄懂了国际象棋的着法,他们吸收我入会,成了该棋会的第一个中国会员。”

入会后,他不仅向外国棋手推广中国象棋,而且不遗余力地在我国宣传和推广国际象棋。当时上海华人中的国际象棋活动就是在他入会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而国际棋友在他的影响下,也在各自国家推广中国象棋。他在1935年中英美德奥五国国际象棋赛中以胜18局和1局负1局的绝对优势赢得胜利,成为我国第一个国际象棋赛冠军,捧来银龙杯,为祖国争得荣誉。

四、大胆创新,不断推动象棋运动发展

他在90多年的象棋活动中,既继承前人的成果,又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对中国象棋的战略战术思想、基本规律和典型棋局的剖析和评述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补充,并不断总结个人在多年象棋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经验,将它上升为理论,编著了《象棋初步》《象棋心得》《象棋指要》三本书,按由浅入深的原则,系统加以论述和发挥,扩充了象棋文化的内涵,启迪同行和培育学生,对传承和发展象棋文化发挥了重大作用。更可贵的是他在宣传、推广象棋运动中屡屡创新,别开生面,创造了许多为人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地进行宣传,主要有:

一是在报纸上开辟象棋专栏。借媒体来传播象棋文化,这在象棋史上是个创举。他为了宣传和推广象棋,经常在报上刊登残局、对局及其走法和评述,发布棋界新闻,趣事等,吸引棋迷,扩大队伍。1916年,他兼任上海《时事新报》象棋专栏编辑后,报纸发行量大增,使该报上升为上海第三大报。

二是创制大棋盘和大棋子。1918年在上海举办象棋大赛之后,象棋队伍空前壮大。小棋盘小棋子已不能适应社会化赛棋需要了,每逢赛棋都暴露出棋手和观众的矛盾,经常造成赛场秩序的混乱。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他进过长期的潜心研究,在1925年创制出大棋盘和大棋子,并一直沿用到现在。台上棋手对弈,台下观众凝神注视,对擂高手的精彩表演一览无余。自从有了大棋盘大棋子后,棋赛就更频繁,参赛、观赛的人更多,比赛的质量和效果也非昔日可比。现在国际象棋比赛的大棋盘大棋子正是当年万国象棋会会长英国人杰克逊前来观摩后仿制的。

三是国际象棋棋子的中国化。为了在国内推广国际象棋,他除了著述介绍基本常识外,还改造了国际象棋子。由于国际象棋棋子是立体造型,制造工艺复杂,造价也高,成为推广的障碍。他用中国象棋式的平面造型来代替,经改造后的国际象棋棋子接近中国象棋风格,易于国人接受,习练起来不别扭,深受欢迎。这一改革创新,对国际象棋在中国的普及和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四是创造了单骑车轮战象棋表演的新形式。他在《象棋指要》一书中写道:“我去各单位指导象棋时要求和我下棋的人很多,于是我想出了单骑车轮战的办法。在我面前摆了若干盘棋,围成一个圆圈,与我对弈的人各据一枰坐在圈外,我在圈内循序前进,依次迎战,这样一次可以对弈二十多局。在车轮战中要求我作到:第一:走子要迅速,不能让他们久等。第二:弈士虽寒,其行高雅。无论与谁对弈,我均全力以赴,不能马虎。因此实行车轮战对我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促使我从快、好这两方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棋艺水平。”

五是宣传、推广象棋形式的多样性。他为了取得宣传推广的好效果,十分重视宣传推广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生动性。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用丰富生动的形式激发群众学棋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好,比如用棋赛激发抗日救亡热情、用残局鞭挞卖国行径、用车轮战焕发弈者兴趣、用报刊传播象棋文化等等。

奶奶常对我们说,你爷爷是个怪人,不要名不要利,不肯当国民党的官,连应该拿的好处费也不要,害得我们连饭也吃不饱。自己穷还好客,喜欢交穷朋友。有一次他看到林弈仙冷得发抖,竟把自己唯一的一件毛衣脱下给他穿,宁可冻自己。我爷爷就是这样乐于助人,诚信友善,以棋会友,以诗会友,善于结交各阶层朋友,他两袖清风,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以自己的德艺双馨树帜棋坛,深受人们的尊敬。

编后:原文共9935字,原载于平阳新闻网。本报发表时,限于版面作了较大删节。阅读原文请扫二维码。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