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乡楼
那段测绘时光
蔡 式
那是个初秋的清晨,我、我爱人与同事小波背着鼓鼓囊囊的行李,挤上客船往墨城。船靠岸后,我们踩着泥泞小路,爬上海堤土坝——东面是望不到头的滩涂,海面上几只渔船在浪里起伏;西面群山层叠,把天空衬得格外高远。据介绍,这片从墨城到西湾的海涂足有1.33平方公里。
与淤泥较劲
简单收拾后,我们揣着介绍信找到村干部。听闻要搞测量,村里来了好几人。我赶紧说了测量、钻探的需求,又红着脸请求:“得麻烦大伙帮忙找些竹竿作标杆,还有浇水泥桩用的水泥、沙子,再要几捆麻袋,以及竹篱排、绳子和柴刀,要是能找条渔船帮忙就更好了……”村干部干脆应下,没几天便凑齐了东西,还派了两位老乡搭手。
钻探是磨人的活儿。那时没有全自动钻机,我们用的是沉甸甸的钢铁钻孔器——无马达、无柴油机,顶端有两个把手,中间嵌着罗盘仪似的表盘,底下是几片风扇叶般的钻头。钻探时,须两人配合:一人按住钻孔器顶端,一人攥着把手,围着钻器一圈圈转,把力气全使在胳膊上,让钻头往淤泥里扎。我蹲在旁边,盯紧表盘上跳动的深度与硬度数值,认真记到本子上。
最大的难题不是累,而是脚下的淤泥。人一站上去就往泥里陷,没一会儿便没过脚踝。我们只好踩着竹篱排挪步,可竹篱排轻,人一上去就下沉。有时刚钻半米,钻头还没到要求深度,竹篱排就陷入淤泥只剩个边儿。我们只能再铺一层,直到脚下能稳住。
收工更是费劲,陷入淤泥的竹篱排怎么拉都出不来。我们只能等潮水涨起,用绳子捆住竹篱排,站在渔船上,借着潮水的浮力使劲拽——腰弯得像弓,胳膊上的青筋绷起,嘴里喊着号子,才把竹篱排从泥里拉出来。把钻孔器扛上船时,每个人的裤腿、鞋子都裹着泥,汗顺着脸往下淌,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只能一屁股坐到船板上。
大家就这么跟淤泥“较劲”,一干就是半个月。
选点位立桩子
钻探结束后,就要做导线控制,得先选点打桩。平坦处还好,找根粗竹竿或木头,几锤子就能钉进地里,而多石山地或淤泥过深的滩涂,木头桩子是立不住的,得浇水泥桩。我们得提前截好钢筋,在选好的点位挖坑,插入钢筋,将拌好的水泥、沙子一桶桶倒到坑里浇筑。
1.33平方公里的范围,导线桩要拉出去好几公里,光桩子就要十几个。我和小波扛着铁锹、锄头选点位,爱人背着水泥袋跟在后面。山路陡峭,水泥袋沉重,见爱人气喘吁吁,我想替她扛,她却摆手拒绝。有一次在山坡上挖桩坑,小波脚下一滑,差点摔下去,幸好抓住了旁边的树,手却被划了道口子。简单擦点药水后,他又接着干……等浇完最后一个水泥桩,我们的胳膊酸得抬不起来。
用“老办法”测量
测水准时,爱人拿着水准尺站在前面,董小波拿着另一把尺站在后面,两人沿着导线桩走,走几步就停下来对尺。我站在仪器后,盯着水准仪里的刻度做记录。为了节省开支,测导线时也没有叫帮工,我们仨背着仪器,拿着尺子,沿着滩涂和山路走。
有一次,半路下起小雨。我脱下雨衣为仪器挡雨,盯着仪器读完最后一个数。爱人把伞往我这边移,董小波也凑过来,三个人挤在一把小伞下往老乡家跑。那天晚上我有点发烧,爱人煮了碗姜汤,董小波还跑去小卖部买了退烧药。如今想起,那份互相帮衬的情谊比什么都珍贵。
那时还没有红外线激光测距仪,测距全靠皮尺和测绳。平地上还好,两人拉着尺子一步步量,可遇到悬崖、深沟,尺子就拉不过去,只能用老办法——补桩测三角(在附近找个能站稳的点位,钉上临时桩,用经纬仪测出两个桩之间的角度,再量出已知边的长度,根据三角函数计算)。有一次在山边丈量,皮尺被石头划了个口子,刻度也磨花了。我们只好把破的地方打结,凭着剩下的刻度估算,再用三角测量补数据。董小波开玩笑说:“咱们这是‘土法上马’,比高科技还考验本事呢!”
与潮水“赛跑”
测地形最紧张——没有全站仪和对讲机,全靠小平板绘图和经纬仪视距测量。经纬仪最远只能测200米,超过这个距离,读数就模糊了。测西面山体时,我们雇了几位老乡砍柴开路,虽累但不用担惊受怕;可测东面海滩时,就得跟潮水“赛跑”。
潮水涨得快,人在淤泥里挪步慢,有时跑尺员刚站稳对尺,潮水就没过了膝盖。我们只好提前查潮汐表,趁退潮的时候赶紧测,可潮水不会完全按“表”来,有时明明预报退潮,却突然涨起“回头潮”,吓得我们赶紧喊跑尺员回撤。
为稳住仪器,我们把竹篱排拼在一起铺在滩涂上,在上面垫麻袋防滑,把仪器架在中间的竹篱排上。为了读数更准确,人不能站在仪器旁边,只能站在稍远的竹篱排上,脚踩麻袋,绷直身子,盯着经纬仪镜头。旁边渔船上的老乡帮着看潮水,只要听到“潮来了”,我们就赶紧收仪器、竹篱排,手忙脚乱地把东西搬上船。等船到了安全处,回头看,刚才站的地方已被潮水淹没……
就这样,我们白天跟仪器、淤泥、潮水较劲,晚上借着煤油灯整理数据、绘图,忙忙碌碌干了四个多月。
如今忆起那段日子,我的手仿佛还能摸到钻探器的冰凉,脚下还能感受到淤泥的黏腻,可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齐心协力克服困难的韧劲,感动于老乡们的热心,更感动于并肩而行的情谊。看着单位里的全站仪、无人机、激光测距仪,我心里满是感慨。正是有了当年的苦,才更懂现在的甜;正是经历过旧设备的局限,才更珍惜高科技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