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1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文萃
2025年11月05日

于碗窑,读一册山水手稿

阅读量:289 本文字数:1122

林利群

久闻苍南碗窑的大名,却一直无缘探访。此番在采风活动中,我终于得以走进这隐于浙南山坳里的古村落,亲手触摸那段被时光浸染的陶瓷记忆。

暑日里,我才去过江西景德镇。那里的瓷器博物馆是何等的恢宏!馆藏浩瀚,御窑精品琳琅满目、雍容华贵,仿佛在诉说着“瓷都”昔日“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那是一种属于王朝的气派,磅礴而令人敬畏,却总觉得隔着一层玻璃的冰凉和疏离。

而碗窑则迥然不同。这里没有巍峨的宫馆,没有如织的游人,只有沿坡而筑的龙窑静卧在那里,如同一条沉睡的苍龙,有窑头、窑室和窑尾。龙窑以砖土筑就,长约40米,坡度约20度,曾用于烧制青花瓷等。散落在老屋窗台、村巷角落的瓷器多是些寻常碗盏,甚至带着些许瑕疵。虽有一两间店铺有小瓷器出售,也似乎不成气候。而正是这“不成气候”,却格外古朴动人。它们不是供在殿堂的艺术品,而是先民们生活与劳作的温热印记。我的指尖拂过粗粝的碗沿,仿佛能听见当年窑工们夯土、拉坯的喘息声,能看见挑夫们担着满筐碗碟,沿着古道走向家家户户的背影。“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如果说景德镇的瓷器是大家闺秀、精美绝伦,那么碗窑的陶碗则是小家碧玉、质朴无华,更贴近心跳,因为它们属于生活。

带着这般对比的心境,我走进了村里的“半角”书屋。书屋悬在碗窑古村的半山腰,像一只栖息的鸟,守着这一方山水和满窑的旧瓷记忆。这书屋的名字起得真是极妙——它不贪多,不求全,只在这苍茫天地间守着自己这微不足道的一角,但这小小的一角,却因着这山、这水、这千年的瓷窑历史,变得无比充盈。它虽只占天地一角,室内的布置却别有风味。旧木梁,书墨香,茶几竹椅,书架参差。书籍并非整齐划一,反倒有种随手而放的洒脱。一位同伴倚在屋内竹椅上,望着满架书,大概是心驰神往了吧,他道:“这辈子最大的念想,莫过于能有这样一间屋子了。无聊时便窝在这椅子里,慢品一壶茶,静读一卷书,此生便足矣!”

另一位同伴则倚在窗边,笑着接话:“你只道室内的风景好,却不知窗外的更是难得。” 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窗外是潺潺的溪流,是苍翠的古树,是青苔斑驳的瓦檐,是浩浩荡荡的绿,那绿浓得化不开,再远处,便是那沉默了数百年的古窑。书卷的墨香与山间的清气在此交融,时光仿佛被拉得悠长而绵软。人坐在窗下,仿佛不是来读书,倒是来与整座山谷对话。

是啊,如果说景德镇像一部精装版的《上下五千年》,考究、深邃,须得正襟危坐地拜读,那么碗窑就是一卷散落在民间的山水手稿,笔触稚拙,却满是生机与真情。在这里,品茗品书之余,抬眼便是山水,耳畔还有“窑风”。这一方天地,收容的不仅是书籍与茶盏,更是一种远离喧嚣的静谧。

离去时,碗窑正安详地卧在山坳里,如那些古老的碗盏,盛着满满一碗人间烟火气,温暖着每一个过客的归途。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