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脸识别新规施行——
我县哪些公共场所需要“刷脸”?
本报记者 时雨
“请刷脸通过”“请先进行人脸识别验证”“刷脸登录更方便哦”……近年来,“刷脸”已经广泛应用于上班打卡、物业门禁、住宿登记、旅游购物等日常生活场景。这种身份验证带来了便利,也不断引发公众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公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非必要不得将人脸识别作为公共场所唯一验证方式。这一规定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我县的实际执行情况如何?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解“刷脸”新规在我县的落地现状。
“刷脸”并非门禁唯一选择
近年来,我县不少小区在门禁中增加人脸识别系统,一度被视作提升小区管理档次、彰显智能安防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成为不少居民眼中“高端化”“智能化”的直观体现。记者走访了昆阳、鳌江等多个小区,刷脸设备普遍存在。
在鳌江镇曙东路上的某小区,4处进出口有3处都安装着人脸识别系统且设有保安亭,另1处小门则在小区内部设有开门按键,其中东南门为主出入口。18时许,正是小区居民下班回家的时间,记者在东南门观察了10分钟发现,在此期间进入小区的20多位居民中,5人直接“刷脸”进入,1人在入口门已经打开的情况下,因担心电动门自动合上仍选择先“刷脸”再进入。“刷脸”进入小区的居民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区的电动门有一半时间处于开放状态,值守的保安看到相熟的居民一般会主动按下开关,方便居民进入。快递员、外卖员需要进入时,保安通常也会放行。当来到小区西门时,保安亭内暂时无保安值守,小区门一直处于开放状态。
针对小区入口“刷脸”进入的方式,记者随机采访了小区居民。潘阿姨入住该小区已有10年,在她的印象里,该小区于前几年才安装刷脸进门的系统,在此之前是使用门禁卡。“我平时爱网购,如果在双手都拿着快递的情况下,就能‘刷脸’进入小区,挺方便的。知道要安装刷脸系统时,我就赶紧带上身份证去小区监控室录入信息了。”潘阿姨说,后来经女儿提醒,才意识到人脸录入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但她已经录入信息且习惯这种方式了。
还有的小区门禁形式多样。走进昆阳镇城东某小区,便能看到门口设置的门禁设备,居民们进入小区时,既可以“刷脸”,也能刷门禁卡,还能输入密码。一位“刷脸”进入小区的住户告诉记者,大部分居民都会选择“刷脸”。“这‘刷脸’进门可方便啦。我年纪大了,老是忘带门禁卡,现在有了刷脸系统,再也不用担心进不了门,而且小区保安也会帮忙开门。”
入住酒店非必要不“刷脸”
《办法》中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宾馆客房、公共浴室、公共更衣室、公共卫生间等公共场所中的私密空间内部安装人脸识别设备,进一步明确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非强制原则。
连日来,记者对我县酒店、民宿等进行采访,均被告知,办理住宿登记可以只提供身份证、护照等表明身份的证件,不再强制“刷脸”。据平阳开元名都酒店相关负责人介绍,之前有段时间有关部门要求旅客办理入住必须要人脸识别,目前没有这样的强制规定,旅客办理入住手续只需向酒店前台提供身份证即可,按个人意愿可选择接受或拒绝人脸识别;如果旅客没有携带身份证,还可以使用“电子身份证”办理入住。会文谷文化艺术度假村的负责人也表示,旅客只需提供身份证原件即可办理入住,人脸识别并不是住宿登记时验证身份的必然选项。“我6月底时在杭州的一家酒店住宿,给了身份证还是需要‘刷脸’。7月底回到水头的途客酒店办理入住就已经不需要‘刷脸’了,这样办理入住所需的时间还更快一些。”市民李女士说。
银行企业部分业务需“刷脸”
记者在部分银行网点了解到,客户办理业务时,如需人脸识别,银行工作人员会主动提示,或者通过机器弹出对话框的方式告知。客户若拒绝“刷脸”怎么办?农商行的工作人员表示,人工进行身份验证难免会有疏漏,如果客户拒绝进行人脸识别,那有部分业务会无法办理。该工作人员说:“需要进行人脸识别的业务我们一定会提前告知,充分保障客户的知情权,一般来讲客户都不会拒绝,目前为止没有出现过客户拒绝人脸识别的情况。”招商银行的工作人员也称,部分业务需要人脸识别,否则无法办理。
企业、工厂上班时也经常需要刷脸。鳌江镇垂杨附近的某包装生产工厂在搬迁至新厂区后,正式启用刷脸打卡系统,取代了此前的指纹打卡及手机打卡模式。该工厂负责人介绍,这一调整旨在进一步规范考勤管理,有效杜绝“代打卡”“打卡后离岗”等违规现象。负责人表示,过去在老厂区时,部分员工利用指纹打卡或手机打卡的漏洞,存在打完卡就擅自离岗的情况,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也对考勤数据的真实性造成干扰。而刷脸打卡系统能确保打卡人与本人信息严格匹配,从技术层面避免代打、虚打等问题,切实保障考勤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为工厂高效运营提供有力支持。
收银扫码结算基本自由
还有一些网友提出自己所在地区的超市,在自助收银区结账时,自助收银机需要验证人脸信息后才能开启结账界面。对此,记者来到银泰沃尔玛超市,在自助收银区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进入结账界面,出现了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云闪付、数字人民币、沃尔玛电子购物卡及其他支付方式,并未直接出现刷脸支付的选项或强制刷脸支付的情况。正在结账的市民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公共场合中,我还是更倾向选择扫码支付,刷脸支付虽然方便,少了点开手机支付码的步骤,但还是有点担心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如果其他超市自助收银需要刷脸支付我会不太敢用。”
炎炎夏日,各大公共场所的自动贩卖机使用率颇高。在凤湖公园电车充电桩旁的一台自动贩卖机上,未设置操作屏幕,货柜上标注了操作流程,即扫码开门后选取商品,再关门结算。尝试用手机微信扫描货柜上张贴的二维码进入“24h便利购”小程序,屏幕上除了出现商品价格外,下方还有“扫码开门”选项。点击该选项使用手机号码注册后,系统还提醒进行指纹或支付密码设置,完成授权就可以打开柜门从中挑选商品,同样没有提供刷脸开门或支付的选项。
记者手记
在走访中发现,大家在“刷脸”这件事上有了更多自主权,随着人们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刷脸”新规的落实将成为保障公众权益的重要举措。但在各个场景中实现真正的平衡与规范,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未来,相关部门和企业可以从技术创新、流程优化等方面入手,在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让人们在“刷脸”与否的选择上,实现自主选择的无障碍化,让新规下的“刷脸自由”更彻底、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