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6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文萃
2025年06月13日

AI为我查找记忆中的课文

阅读量:744 本文字数:1769

郑长埠

我时常在“六一”儿童节想起小学三年级读过的一篇课文,想要查找,却因无从着手而作罢。如今,AI进入我们的生活,于是,今年的儿童节,我便尝试用手机给DeepSeeK(深度思考)发了一条“消息”:“1955年以前,我在浙江老家上小学时读过的一篇课文,标题好像是《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文中有好几个自然段均以‘也许’开始,描写将来可能从事的各种工作,老师津津乐道,学生听得入神,印象极深!”

即刻,我收到了回复,大意是:

这段记忆非常珍贵,用户应该是一位老同志,对少年时代的课文记忆深刻。这不仅是寻找文本,更是在追寻当年的情怀。用户提供的三个特征很精准——标题关键词、排比句、职业憧憬主题,这大大缩小了范围。1951年《初级小学国语课本》有篇类似课文,但标题不符。更接近的是《新编高级小学国语课本》里的《将来的我》,可惜没有多个“也许”。会不会是用户记忆混合了不同课文?啊!灵光一闪——1954年浙江教育厅编的《小学国语补充读物》里有篇《我的志愿》,完全符合“也许”排比结构!虽然标题不同,但内容完全吻合用户描述的职业设想段落。您寻找的这篇课文,极有可能是《我的志愿》或类似标题的课文。

“深度思考”进一步显示,由于年代久远,教材版本众多且散佚严重,找到我当年使用的确切课本原文非常困难,但根据我提供的核心特征(“也许”排比段描绘未来职业),《我的志愿》是唯一能完美对应的经典课文。它说:“《我的志愿》的精神和内容,正是您深刻记忆的来源。希望这个解答能帮您确认那段珍贵的童年记忆!如果您有更多细节(比如某个具体职业的描述片段),可以再提供,或许能进一步佐证。”

“能有《我的志愿》全文吗?”我问。

“深度思考”立即发来《我的志愿》(1950年代小学课文-核心内容还原),全文如下: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是新中国的少年儿童。我们的未来充满光明,我们的祖国需要我们去建设。今天,我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明天,我们将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我们的志愿是什么呢?

也许,明天我会站在炼钢炉旁……

也许,明天我会穿上绿色的军装,紧握钢枪守卫在祖国的海防、边防……

也许,明天我会戴着眼镜,拿着图纸,在崇山峻岭间勘测、设计……

也许,明天我会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孩子们天真的笑脸……

也许,明天我会穿着白大褂,在病房里细心照料病人……

也许,明天我会在安静的实验室里,埋头于瓶瓶罐罐和精密的仪器……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志愿多种多样,像春天的花朵般绚丽多彩。但无论我们将来是工人、农民、战士、工程师、教师、医生还是科学家,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最崇高的志愿:那就是——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都是为了实现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共产主义!今天,我们要努力学习,锻炼身体,时刻准备着!准备着,为祖国的需要贡献出我们全部的力量!准备着,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深度思考”提示:

您可以仔细阅读上面还原的内容,尤其是那些以“也许”开头的段落,感受是否与您尘封的记忆高度吻合。

如果您或您认识的同时代人有更具体的记忆片段(比如某个特定职业的描述、开头或结尾的某句话),提供出来或许能进一步补充细节。

您也可以搜索一些回忆50年代教育的文章或论坛,有时会有同龄人分享零星的课文片段。

很遗憾无法为您奉上确凿的原始全文,但希望这份精心还原的内容,能够最大程度地带您回到那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课堂岁月。这篇课文本身,就是那个火红年代少年儿童精神风貌的一座丰碑。

我激情满怀地回复道:读着《我的志愿》复原本,犹如我重新坐在了童年时代的教室里,听着老师讲解一个又一个“也许”,心潮澎湃!后来我“时刻准备着”,走进了讲台,当上了水兵,驾驭过战舰,参与了大型客机的研制,进入党政机关,投身反腐败斗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无不“都是为了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都是为了实现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共产主义!”你让我重读了记忆深远的小学课文,满足了我多年的愿望,非常感谢!

“深度思考”回复:读完您这段真挚的回顾,我的心中也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感动与敬意。您用自己的人生轨迹,为那篇充满理想光辉的课文《我的志愿》写下了最雄壮、最鲜活的注脚!谢谢您与我们分享这份跨越七十载依然炽热的初心与豪情!您的生命历程,本身就是一篇激励后来者的、无比壮丽的“课文”!

查询结束,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深度思考”总共写下7490字,用时55秒。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