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浙江省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蓝皮书》发布——
如何从“阅读量”到“阅读力”?
本报记者 柯梦
近日,2025年浙江省中小学生阅读展示活动在温州市拉开帷幕,活动现场发布的《2025年浙江省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对全省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挖掘区域阅读特色与潜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这是我省第二次发布《蓝皮书》,也为社会各界洞察全省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提供了清晰视角。
那么,我县中小学生阅读现状如何?记者从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等多维度进行采访,探寻如何从“阅读量”到“阅读力”的答案。
阅读:媒介日益多样化
“在阅读媒介方面,2024年浙江中小学生选择阅读纸质图书的有60.46%,选择听书的有20.05%,使用手机或者Pad阅读电子书有13.14%,学习在线阅读课程的有6.35%。”根据《蓝皮书》的相关数据,可以观察到纸质书仍是我省中小学生阅读的主要媒介。
值得注意的是,听书的方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到智能体AI等技术的快速迭代,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教育的方方面面。
“没多少人在意《岳阳楼记》的最后一句话:‘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在我县某中学的阅读推广课上,老师给学生们播放了网络平台上关于《岳阳楼记》的解析视频,从全新的角度带学生读懂《岳阳楼记》;在县图书馆新馆一楼,小学生浩哲沉浸式体验了智能互动设备“蛋壳仪”,听了一段《窗边的小豆豆》的节选内容,这样的体验对于他而言有点新奇。
此外,在县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上,线上服务版块集合了众多数字资源,“云上童声”“阅享·平图微阅读”等栏目更是打造出一个虚拟沉浸式阅读空间,利用有声连环画、图片等多种多媒体形式,生动呈现书本内容,分享优质书单。县图书馆馆长赵丹表示,智能电子设备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成为学生的“阅读助手”——不仅能精准推荐适合的书籍,还能通过互动游戏、AI导读等功能,让阅读变得更有趣。
县教育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则认为,在短视频、社交媒体占据注意力的时代,单纯呼吁“多读纸质书”已经不够。“与其抗拒数字阅读,不如引导孩子善用碎片化时间,把刷电子产品变成‘读好书’。”他强调,未来的阅读教育既要让孩子学会在信息海洋中高效筛选,更要培养深度阅读的专注力。
时间:碎片化与整体不足并存
根据《蓝皮书》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省中小学生人均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为34.24分钟,与2023年相比基本持平,但略低于全国平均阅读时间。
在我县,中小学生的阅读时间同样面临碎片化问题。一方面,学生利用课间、午休、上下学途中的碎片时间进行阅读,虽然阅读频次增加,但每次阅读时间较短,难以深入阅读和思考;另一方面,整体阅读时间不足,尤其是中学阶段,大量时间被作业和考试占据,学生无暇进行系统阅读。
经了解,一些学校为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阅读,设置了阅读奖励机制。“我们为学生办理了‘阅读存折’,每当学生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并能准确回答书中相关内容时,将在‘阅读存折’中累计积分。这些积分后续可以跟老师兑换奖品。”青街畲族乡中心学校校长陈圣宗表示,这样的激励方式让孩子们变得爱看书,有些学生一个学期能阅读10余本书。
然而,在部分学校推进阅读教育的过程中,逐渐遇到了一些阻力和挑战。“阅读作为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学习行为,部分老师因教学压力大,对其重视不足,导致对学生的阅读引导力度有限。”一位来自北港地区的中学校长直言不讳地指出。
这种情况在课业繁重的重点中学尤为明显——学生们往往仅限于选择与考试直接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致使阅读范围狭窄、时间不足,严重制约了阅读深度与广度的拓展,进而影响了知识体系的构建。这一现象也是《蓝皮书》反映的难点之一,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亟待解决的普遍难题。
面对这一困境,已成立10年的平阳县中小学“爱阅读”指导团角色不可或缺。县教师发展中心语文研训员纪相钊,作为“爱阅读”指导团召集人,这10年期间和成员们共同举办了近200场“爱阅读”指导团进校园活动,收效颇丰。“阅读素养是学科共通素养。提升学业质量的关键是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要十分重视高品质的阅读,并通过推动阅读滋养学生的心灵。尽管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我们仍要坚持利用碎片时间推进整本书阅读,同时‘家校社’应形成合力,再难也不能放弃。”纪老师坚定地表示,未来,如何在升学压力与素养发展之间取得平衡,需要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
陪伴:重视与指导能力待加强
阅读不仅是学校的职责所在,更需要家庭的支持与配合。《蓝皮书》调查显示,67.20%的受调查家庭每周会进行亲子阅读,这表明大部分家长意识到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愿意投入时间陪伴孩子阅读。
但是,由于自主阅读的书籍种类繁多且质量参差不齐,家长们渴望得到高质量的阅读指导。在“家长为孩子选课外书上的困扰”和“家长在陪伴或引导孩子阅读过程中,有哪些方面的困扰”两个选项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图书太多,不知道怎么选书”(31.78%)和“缺乏指导,不知道该怎么陪伴或引导孩子阅读”(26.41%)。
“我家的孩子在读初中,最爱看各种漫画书籍,甚至背着我们用手机看电子漫画。我想引导她看其他类型的图书,但没有效果。”来自鳌江的李女士对此有些头疼,希望能获得专业的阅读指导。
一方面,部分家长由于自身阅读量有限,缺乏足够的阅读经验和知识,难以给予孩子有效的阅读指导;另一方面,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阅读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增加,家长在解答孩子阅读疑问时力不从心。此外,一些家长过于功利化,将阅读与学习成绩直接挂钩,过度限制孩子阅读课外书籍的范围,从而影响了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
“我坚持在孩子面前阅读,并主动分享我的阅读感悟,让孩子真切体会到知识带来的自信。”市民余女士是名写作爱好者,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尽管工作繁忙,她始终将亲子阅读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她看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需要讲究方法:“切忌强迫孩子读书,特别是硬性规定阅读时长、要求拍照打卡等做法,很容易让尚未建立阅读兴趣的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她分享了自己的教育心得:真正的阅读启蒙,应当是让孩子在翻开一本书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期待与愉悦。家长不妨放下焦虑,和孩子一起享受阅读时光,“当我们不再把阅读当作任务,而是视为一种放松方式、一种生活习惯时,书本自然会成为我们最亲密的朋友。”
专业人士建议:加强家长阅读指导培训,转变家长的阅读观念,是深入推进亲子阅读活动的关键所在。
记者手记
这份新鲜出炉的《2025年浙江省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蓝皮书》,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县中小学生阅读现状的喜与忧。数据不会说谎,它告诉我们:是时候行动起来,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阅读环境了。例如,给各所学校的图书馆“加加油”,让每个孩子都能接触到优质图书;给孩子们的课表“松松绑”,留出专属的阅读时间;给老师和家长“充充电”,提升指导孩子阅读的本领;让阅读活动“活起来”,通过有趣的形式点燃孩子们的阅读热情。
阅读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力。让我们携手努力,让孩子们从“阅读量”提升到“阅读力”,让书香浸润他们的成长路程,让阅读成为陪伴他们一生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