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字绣——
一针一线绣出生活之美
本报记者 赵哲璐
壁画、书签、冰箱贴、香包……走进昆阳镇鸣山村的平阳县“十字绣”非遗体验基地,琳琅满目的手工绣品跃然眼前。从萌趣的虎头帽到典雅的国风杯垫,十字绣这门传统技艺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打开生活美学的大门,逐渐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
银针作笔布为纸
非遗传承有新篇
宽袍窄袖坐新楼,素手银针描春秋。十字绣,俗称“十字挑花”或“挑补绣”,是一种以“X”形针法编织图案的传统刺绣技艺,因形似十字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最初用于婚嫁时的小物件上,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代代传承至今。历经数百年演变,十字绣的针法也愈发多样,图案题材更加丰富,且寄托着美好的寓意,受到不同年龄群体的喜爱。2011年,十字绣成功入选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布为纸,以针为笔,把美好的事物都‘画’出来,让大家重新认识十字绣。”平阳县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字绣代表性传承人陈丹丹如是说。为筹备市工艺美术展,她正为一幅名为《夏日》的大型十字绣作品做最后的完善。随着一针一线十字交搭,灵动的人物和栩栩如生的花鸟已经在底布上呼之欲出。窗外雨声淅淅沥沥,室内香烟袅袅,就着悠扬婉转的乐曲,陈丹丹手执银针有节奏地绣着,并将她和十字绣的缘分娓娓道来。
代代匠心接力
绣出文化新韵
从小对美术和手工有着浓厚兴趣的陈丹丹,喜欢用自己的双手制作各种手工艺品。“给娃娃做衣服,鼓捣各种各样的针线活。”无论是布艺贴画还是手工玩偶,她的作品总是别具一格,深受欢迎。这种热爱使她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创办了“平阳县淳希刺绣工作室”,将钥匙扣、零钱包、小肚兜等小物件赋予艺术生命。渐渐地,这家手工作坊有了名气,吸引了不少手工制品爱好者慕名而来。
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字花边绣代表性传承人傅招弟来到陈丹丹的工作室,被她独具匠心的土布刺绣作品深深吸引。二人一见如故,陈丹丹更被十字绣的深厚底蕴吸引,萌生拜师的念头。从此,在傅招弟的指导下,陈丹丹系统学习竖背十字绣和十字双面绣技法,并于2019年正式拜入门下。
陈丹丹深知,传统技艺需要与时俱进。多年来,她多次走访云南、贵州、苏州等地,与各地刺绣老师、民间手工艺人学习交流,集众家所长,吸收多元化手工绣艺,并在不断的探讨与摸索中融入自己的创作理念。她创作的十字绣作品《云烟》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廉》《鱼跃龙门》《长命富贵》等作品被苍南县博物馆、非遗展馆收藏。
“单一十字绣有时显得单调,我会融入其他元素,使其更加符合当下市场的需求和大众审美。”如今,陈丹丹将更多精力放在作品和技法的创新上,通过将十字绣与太平钿剪纸、陶艺等元素结合,创作出“非遗+”作品,包括太平钿系列杯垫、沉香荷包等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推陈焕新,也让更多人走进传统文化。同时,她一直致力于技能推广和传授,七年来,陈丹丹走进单位、企业、学校等,为手工爱好者开设刺绣、布艺制作等课程,深受学员们的喜爱。
十字绣,这一古老的手工艺术,在陈丹丹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美好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