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动自行车保险续保“遇冷”
本报记者 王晓红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凭借其便捷、经济的优势,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然而,随着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激增,其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及火灾风险也日益凸显。尽管市场上已推出针对电动自行车的保险产品,但记者调查发现,市民的投保与续保意愿普遍不高,电动自行车保险市场面临“遇冷”困境。
保险覆盖全面,但市民知晓率低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电动自行车保险产品涵盖骑行过程中的意外伤害、第三者责任及财产损失等保障内容,保费从100多元至数百元不等。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推出的电动自行车保险产品为例:基础版三年保费180元,涵盖第三者责任险、附加车上人员责任险、全车盗抢等保障内容;升级版三年保费240元,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全车自燃险。但值得注意的是,该两款保险都排除了因私自改装致车辆性质改变的情况。
然而,尽管电动自行车保险的条款十分明确,但大多数市民对于电动自行车保险的了解仍然相对匮乏。记者在鳌江镇新河中路绿驹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看到,正在购买电动自行车的王女士在该店员工的介绍下,才了解到电动自行车亦可投保,于是果断为其电动自行车选择了为期三年、费用为240元的升级版保险。“车子刚买的,还是购买一份保险比较安全,保个平安。而且一旦车子发生自燃也能赔1500元,多少减轻点经济损失。”王女士说。
经了解发现,更多市民由于缺乏对保险的了解或忽视潜在风险,而选择不购买保险。
续保率低,车主安全意识薄弱
调查显示,电动自行车在首次投保后的续保率极低。一家门店的负责人董荣杰坦言:“新车上牌时我们会主动推荐保险,但三年到期后,几乎无人到店续保或是去相应的保险公司续保。”陪同王女士一起来购车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她的电动自行车已使用6年,仅在购车时投保一次,此后因“无人提醒”“车辆不值钱”等原因,她从未考虑过续保。“车子使用时间久了,不值多少钱,也不知道去哪里续保,就自然不会去考虑续保。我身边的大部分人基本没有为他们的电动自行车续保。”陈女士说。通过多方了解,记者发现类似情况在市民中普遍存在。
实际上,电动自行车一旦发生意外,在保险齐备的情况下,获得的赔付可以大大降低车主的经济损失。然而,电动自行车的保险续保率却偏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多家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负责人反馈,电动自行车保险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市民对此了解不多,投保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电动自行车本身价格不高,且平时骑行时较为小心,事故发生的概率较低,因此从未考虑过购买或续保保险。此外,目前电动自行车并未被强制要求购买保险,不购买保险也不会影响其上牌和使用,以鼓励市民自愿购买为主。
某财产保险公司负责人透露,由于大多数电动自行车的价值相对较低,轻微损伤的维修成本也较低,许多人会选择忽略小故障,直至车辆无法继续使用才进行更换。加之电动自行车标准不一,私自改装现象普遍存在,如拆除限速装置、更换大功率电池等,这增加了保险赔付的复杂性和风险,使得该领域保险产品的开发对保险公司而言并不具备经济性。另一家保险公司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此前他们也针对电动自行车自燃、火灾等情况专门推出相应的险种,但因保费问题,消费者接受度并不高。
多方协同破局,提升保险普及率
面对电动自行车保险市场的“冷遇”,业内人士呼吁多方协同发力,保险公司需创新产品设计,优化服务流程,例如推出按年续保提醒、简化理赔手续等措施,提升用户体验。消费者应主动认识到保险在降低事故损失方面的重要性,避免因忽视保险而蒙受更大的损失。相关部门可考虑出台政策引导,例如将保险纳入电动自行车上牌管理流程,或提供保费补贴,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电动自行车保险作为风险保障的重要手段,其普及率直接关乎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唯有保险公司、消费者与政府形成合力,方能打破“遇冷”僵局,让保险真正成为电动自行车出行的“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