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在山上
陈士彬
山麓,那两棵老榕树生长于亭边,树根盘虬于岩石上,历经风霜,依旧屹立不倒,新叶吐绿。当地文联秘书长陈文君说,这是残亭风雪景点。我问他:这里不是有个老陡门吗?他指着地面一长条一长条的石板说,这就是陡门桥的石头。可以想象,当年萧江江水湍急、潮水汹涌的样子。我似乎见到了《船屯渔唱》中的画面,又似乎触摸到了刻有“半月沈江”的那块刻碑。
见到镶金色的三个大字“桔坡山”,我很高兴,一口气登上了山顶。山的周围是平原与江,是老平阳的中心地带。眼前,雄伟的鼓楼矗立着,上有“天下第一鼓”“萧江鼓楼”几个大字。在此俯瞰大地,一览无余。
我总想看看大鼓,问了工作人员,都说在五楼。一至四层,我略略看了看,各种大大小小、长的方的圆的鼓整齐陈列着,配有文字解说,这简直是鼓的世界。总的来说有五种鼓:一是太平鼓,象征根基稳固,寓意风调雨顺;二是排鼓,代表音律和谐,多鼓组合可展现层次韵律,暗合“阴阳调和”的传统哲学思想;三是八角鼓,形制独特,与八卦相合,体现地方文化中的宇宙观;四是龙纹鼓,饰以腾龙浮雕,是古时祭祀文化与自然崇拜的融合;五是雷音鼓,即大鼓,听说要八个壮汉同时敲击才有宏亮声,置于顶层,呼应天象,其声若雷鸣,暗合“天人感应”的传统文化理念。五楼的大鼓鼓面是由完整的大水牛的皮制成的。我默默站着观望,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直经3.68米的鼓。
看完鼓,我们依偎着石栏杆,除了感慨,便是闲聊。余燕双老师说,鹤阳楼与此楼差不多,恐怕没有这么好。我说,时代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诸多原因,造成的面貌不同。我叫陈允东老师写新诗,让天下诗人皆知鼓楼。陈老师说,全国著名诗人赞了很多东西,但也没起到太大作用。又聊到二月二鳌江划大龙,说做一个萧江大鼓跟着大龙,也许会提高知名度……
噢,我忽然想到,鼓在山上肯定有其意义。山在古代被视为通天之所,鼓声则是沟通人神的媒介。《小雅·甫田》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将鼓安置于山上,是先民的大智慧,“登高而招,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古人早已明白这个声学原理。
萧江大鼓还与“鼓精镇蛟”的传说相关。相传古时瓯江蛟龙作乱,一道士铸巨鼓于山顶,用鼓声震慑水怪,以保太平。这个传说在明代《瓯江逸志》中有记载:平阳萧江有鼓山,昔人置巨鼓其上,声闻百里,水怪潜形。
萧江大鼓的作用并非止于震慑。现存《萧江鼓谱》记载着十二套传统曲牌,如三通鼓、七星调、龙王吟、警冠鼓、祈雨鼓等,鼓师通过力度、节奏、击打位置等,就可传递各种能量、信息。
旁边,戚继光的塑像,威武有神。据民国《平阳县志》载:蒲城西南际岭横亘数里,与闽接壤。一日,倭帆风闽海,舍舟登陆,将逾岭以剽吾里……使神得一旅之师为国效命,吾知其身先士卒,摧锋制胜,必能与俞大猷、戚继光诸公争烈矣,而顾止于此也,岂不深可叹哉?又据民国《平阳县志》:同治纪元之四月,奥寇犯瑞安,入马屿,张启煊师溃桐岭,平阳大震,曹村及江西等处馀孽蠢动,有匪舶突弋鳌江外口,萧江渡亦侦有海舶踪迹……巡江三日,分段堵守……水陆布置,严阵以待,寇退乃撤。虽然,戚继光没有亲自来到桔坡山,但他的抗倭精神鼓舞了萧江的先民。
鼓与像,一器一人,宛如超越时空在对话。鼓声如雷,一如当年沙场上的鼓角与呐喊。可以想象戚继光军队练武的情形——借助鼓声,指挥将士行动,提高战斗力。
我与文君老师一边下山一边聊起了捐款的事。我问,萧江鼓楼耗资如何?他脸上带笑说,总共三千多万元,都是企业家与百姓捐资。我想,人啊,有能力的总想争头家,留下名气,就像击鼓一样,越击越响越有劲。是的,钱多了,放在银行里一时也无所用,不如为地方做点事,激发自己的好心情。
陈文君老师说,我们现在走的山路是古道。我说,古人干嘛绕个弯爬山,而不直接从山下的平路过呢?他说,山下有滔滔江水。哦,原来如此,桔坡山简直是亭亭玉立的一座山,在水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