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桔坡山下
陈 宜
萧江不是一条江,平阳人对此并不奇怪。
我是平阳人,但我惭愧从来没有想过它为什么叫萧江。或许因为本地话的缘故,我早就忽略了这个古镇得名的由来。不管是温州话还是闽南话,“萧江”与“萧家”的发音都非常接近,就像“郑家堡”谐音成“腾蛟”,地名的更替容易让人忘记历史。
几十年前,当我作为孩童,站在鳌江干流的詹家埠念着童谣“萧江大鼓,初一打鼓,声传十五”时,曾幻想过鳌江支流的萧江,那面大鼓到底有多大。当我足以轻松到达萧江时,却把儿时的好奇置之脑后。九年前我考察鳌江流域水患之时,也曾走进萧江,才发现自己对萧江知之甚少。我欠萧江一次促膝长谈。
萧江的故事始于桔坡山,聚于桔坡山,扬于桔坡山。
桔坡山虽然只有78米高,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西连156平方公里的江西垟,东望201平方公里的江南垟,北边是波涛汹涌的鳌江(原名横阳江)干流,东边是鳌江支流——横阳支江,西边是灵溪塘河,襟三江而跨两垟,于一马平川中一峰独秀,阅尽瓯南。故,往返鳌江两岸的南岸渡口就选择在桔坡山脚下。这里是往返浙闽的咽喉,北接前仓(今钱仓)驿站,南通八闽。旧时,此处江面辽阔,颇称险恶,乡民渡江,多有溺死。
宋高宗时名臣萧振,平阳古院里(今萧江)人。相传,萧振年少时曾在桔坡山上的白云寺读书。他为官后,为了造福桑梓,出资修造大船,并雇船夫为旅客摆渡,乡人感念他的恩德,便将此处称为“萧家渡”。从南宋到明清,“萧家渡”曾三易其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横阳支江改道,加之公路交通日益发达,渡口废弃不用,但地名从此呼作“萧家”,谐音“萧江”。
萧振义举流传至今,当地有不少道路、建筑以萧公名字命名,如萧振路、萧振大楼、萧振高级中学等。萧江人也将慈善公益、报效桑梓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融进血脉里,如潮水,绵延千年。
萧江虽然不是一条江,但他的故事总是因江而生。
明朝嘉靖年间,沿海地界倭乱猖獗。萧江人为抵御沿着鳌江上溯入侵的倭寇,自发筹集资金,在娘娘宫建造了一面大鼓,或震乡里以警示,或齐民众以自卫,或壮军威以杀寇。大鼓是平阳南港抗倭的号令和信物,声音洪亮无比,数里可闻。倭乱消弭之后,大鼓一直流传下来,锤鼓雷音,永葆太平。萧江现有三面大鼓,分别藏于浃底殿、桔坡山入口陈府殿和桔坡山顶鼓楼。
陈府殿位于桔坡山老的入口处,东眺龙港镇之繁华,西视萧江镇之万象,琉璃红瓦,青龙盘旋,翘角飞檐,气势雄伟,殿内供奉着陈府高真等神像。陈府高真原名陈仲真,年少时好武功。他经常听闻倭寇的残暴和戚家军抗倭的故事,满怀忠贞爱国之情,主动请缨,组织乡亲们操练武艺,演练战术,身先士卒。后来,陈仲真在海上遭遇倭寇队伍,因寡不敌众,被折磨致死。消息传入村庄,乡亲们悲痛欲绝,将陈仲真的遗体埋葬在老堠台旁,垒石筑屋,立灵位祭祀。嘉庆年间,皇帝下旨封陈仲真为“护国佑民 陈府高真”,准立庙祭祀。
萧江不是一条江,但它一直承载着爱国爱乡、英勇保家的血脉。
萧江塘河(灵溪塘河萧江段)的西边还有一条河流叫沪山塘河,也是鳌江的支流之一,多条溪流发源自玉苍山东南麓或南雁荡山南麓或朝阳山南麓,至平原汇合,经沪山至夏桥水闸汇入鳌江。沪山塘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叫夏姑桥,又名孝姑桥,始建于宋熙宁元年(1068)。相传北宋时,当地住着一夏姓大户,只有独女,称夏姑。夏姑生性善良,见有妇人携子渡江不幸落入水中,便立志要为老百姓造一座桥。后来夏姑终生未嫁,变卖良田房屋和金玉珠宝,建起了一座五条石板阔、十二丈长的十孔栏杆桥,从此,塘河两岸过客不用再冒着危险过渡了。庙堂侍郎创义渡,湖泽巾帼建善桥,江西垟忠勇仁义风舞千年。
萧江不是一条江,但他从鳌江之畔走来,弄潮是他的传统,敢先是他的基因。
1978年,毛家处村民毛传臻出差江苏南通,在菜市场第一次见到了白色编织袋。他感到很新奇,于是找到了当地的塑料厂,花6元钱买了3条编织袋带回平阳。从此,萧江和塑编产业结下了渊源。上世纪80年代,萧江塑编业辐射南北两港,几乎家家户户的女人们都用人力织布机编织袋子,贴补家用,这也是我儿时的记忆。如今,塑编产业已经成为平阳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规模企业53家,龙头企业已经采用全自动、机械化、智能化生产,行业年产值100多亿元,萧江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塑编之都。
萧江不是一条江,但他像潮水一样有信,赢得天下商贾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