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风今韵话萧江
陈宗禹
萧江,一座位于平阳中部的城镇,萧麻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是传统产粮区。萧江镇域内水系密布,外有鳌江、横阳支江环绕,内有萧江塘河纵贯而过,有山有水有良田,自然禀赋优越,历来就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山给了萧江人刚强,水给了萧江人灵性。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勤劳智慧的萧江人,把一只普普通通的塑料编织袋做成了门类齐全的塑包大产业,萧江镇也有了“中国塑料编织第一镇”和“中国塑编之都”的美誉。
萧江的塑编产业为何能够脱颖而出?造就这独特经济现象的诱因除了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外,跟萧江人与生俱来的吃苦耐劳、敢闯敢干的基因有关。萧江人最推崇的先贤是南宋高宗时期的名臣萧振,萧振一生心系百姓,重视公益,为方便过往旅客,出资在家乡附近渡口修造大船,雇船夫摆渡。后人为纪念他,将其家乡改名为萧家渡,至今仍有不少萧江人自称萧家渡人。勤劳实干的萧江人不满足于小富即安的日子。他们背井离乡,在走南闯北中发现小小编织袋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于是,一波又一波萧江人纷纷投身塑编及相关行业,形成了编织袋生产、贴膜、印染等完备的塑包生产产业链,成为全国塑包行业的执牛耳者,造就了独特的块状产业经济。
萧振之外,明代名臣鲍辉是萧江人推崇的另一位先贤,两位贤者都长眠在萧江的人文高地——桔坡山。桔坡山原是一座普通小山,但自从有了这些先贤的陪伴,已然成为一座人人向往的精神高地。桔坡山我来过多次,但每次都是走马观花。萧江人认真地说,想要真正读懂萧江,先得读懂桔坡山!
春天的桔坡山绿意盎然,绿得有诗意、绿得沁人心脾。登桔坡山,来到萧江鼓楼。鼓楼位于桔坡山之巅,雕梁画栋、飞檐斗拱,虽是新仿建筑,但看起来古色古香,闪射着历史的青光。站在回廊处眺望,鳌江最大支流——横阳支江两岸全貌尽收眼底。鼓楼的门檐下,一块书写着“天下第一鼓”的匾额高高悬挂着。“第一鼓”三字让人吊足胃口,据同行的萧江文史专家陈文君介绍,萧江大鼓始建于明末清初,是萧江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面前这座鼓楼是萧江镇标志性建筑,共五层,高28米,建筑面积1330平方米,由萧江乡贤集资3000万兴建。鼓楼一至四楼分别为鼓源厅、鼓韵厅、鼓迹厅、鼓苑厅,分门别类展示了天南海北的125种鼓,介绍了鼓的来源和功能以及鼓与萧江的渊源。
在萧江大鼓前转悠,发现“第一鼓”的自信,直径3.88米的萧江大鼓,鼓面由一整张巨大牛皮缝制而成,绘有双龙戏珠的图案。据介绍,该鼓于2023年6月获得权威认证,认定为世界最大彩绘鼓面中国鼓,因此,称作“天下第一鼓”。
从桔坡山下来,顺路经过萧江老街,老街窄窄的街巷质朴又沧桑,古榕树、古井、古民居,显示着老街的年代感,街巷虽窄,倒也错落有致。随着萧江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老街的住户已经不多,但沿路开设的餐饮店、小卖部、裁缝店、以及随处可见字迹斑驳的老式招牌,显示着老街的烟火气和曾经的繁华。走在大街上,当年创业之初那种前店后厂的初级作坊的生产场景早已不见踪影,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生产区和生活区已完全分开,塑编的生产工艺在不断迭代,生产技术在不断升级。
把塑编产业从制造推向智造,这是萧江镇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镇区的主街已全部改造为商业街,生活区已看不到塑编加工企业,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声,闻不到塑编产品加工中那种独特的气味。但是,塑包产品的产销量、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增长了不止数十倍。在温州智业包装,我们见识到了塑编产业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升级的典型。在单层近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中,高速拉丝机、圆织机、阀口机等设置一字排开,从原料上料、调剂、生产、包装全程自动化,24小时不间断生产,而操控这一巨大车间有序运转的,只需数十名工人在控制室电脑前轻点鼠标即可完成。在机器的作用下,一条条细细的塑料丝,转瞬间就成了各种不同规格五花八门的塑编包装袋,机器的生产过程很神奇、很魔幻。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的单体生产规模全国领先,自动化率全国一流,实现了从塑编袋胚膜生产到覆膜喷绘等一条龙自动生产。
让我们惊喜的是智业包装的转型不是个例,它是萧江塑编行业整体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萧江不仅工业发展令人瞩目,人居环境和整体风貌也有长足进展。在华山村,我见识了美丽乡村的新样板,这座横阳支江故道边上的普通村庄,曾是“脏乱差”的后进村。几年来,在村两委带领下,村民自发集资开展环境大整治,依托“古渡水乡”肌理脉络,打造水上乐园,再现了“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风貌,村居环境从全镇垫底跃升至第一,成功入选省级未来乡村、和美乡村特色精品村。
其实,最吸引人的是萧江这地方的生机与活力,川流不息的人群、街巷里夜夜璀璨的灯火、热闹非凡的夜经济,就是一年四季都旺盛不眠的人间烟火。当萧江的夜晚一如白天熙熙攘攘时,在萧江塘河两岸流光溢彩、在大街小巷熠熠生辉时,它街头的鼎沸人声里便多了一种梦幻、一片诗意、一份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