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说“蛇”
应颂朗
2025年,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生肖年——蛇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动物,它既是智慧的象征,也是阴险、狡诈的代名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的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寓意,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在古代神话中,蛇常常与神仙、智者相伴。它们或是仙人的坐骑,或是智慧的化身,传递着神秘而深邃的力量。
众所周知,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女娲和兄长伏羲通婚,繁衍了华夏民族。伏羲是古代神话中的五帝之一,也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他与女娲一样,被描绘为人首蛇身的神仙形象。《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的于儿神,就是《愚公移山》中的操蛇之神,长着人一样的身子,手里握着两条蛇,常常在长江的深潭里巡游。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普贤菩萨有时也被描绘为与蛇相伴的形象,这主要是基于蛇在佛教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智慧、治愈和转化等。这些神仙、菩萨与蛇的亲密关系,不仅丰富了神话传说的内容,也反映了人们对蛇这种神秘生物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蛇也被视为阴险、狡诈的代名词。在民间故事中,蛇常常被描绘为诡计多端、心狠手辣的角色。在宋朝时期的民间故事中,蟒蛇精就是一个阴险狡诈的角色。它因被包公射中而心生复仇之念,于是化作正宫娘娘的模样进入皇宫。它假装生病,对皇帝说,只有包公的七窍玲珑心才能治好它的病。在包公进京的路上,它还多次设下陷阱和诡计,企图阻挠和杀害包公。最终,包公凭借智慧和勇气,识破了蟒蛇精的阴谋,并将其斩杀。
在一些民间故事中,青蛇精也是一个阴险狡诈的角色。它化作人形,利用人类的同情心,骗取了一个小伙子的信任。随后,它施展美人计迷惑小伙子,并吸取他的精气来提升修为。最终,小伙子在青蛇精的阴谋下日渐消瘦,而青蛇精却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直到天雷劈下,小伙子才发现青蛇精的真面目。
这些民间故事时刻警示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易被蛇的外表所迷惑。而传统文化对蛇的双重解读,反映了人们对蛇的复杂情感:既敬畏其神秘力量,又畏惧其潜在的危险。
在我看来,蛇更是一种值得深入了解和敬畏的生物。
蛇,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蛇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理结构。它们没有四肢,却能灵活地在各种环境中穿梭;它们没有眼皮,却能敏锐地感知周围的世界;它们没有声带,却能通过身体的语言与其他蛇类交流……这些特征,使得蛇在生物界中独树一帜。它们也并非完全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阴险狡诈、心狠手辣。
在自然界中,蛇扮演着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双重角色。它们能够捕食小型动物,如鸟类、昆虫等,从而控制这些动物的数量,保持生态平衡。它们也是许多大型肉食动物的猎物。它们的存在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链资源,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在一些民族的传统习俗中,蛇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俗语有云:“蛇不入无福之地。”在风水学中,蛇被视为富贵吉祥的动物;在《白蛇传》中,白蛇为报恩而化成美人以身相许……秦汉以前,居住在福建境内的土著居民和闽越族盛行“蛇图腾”。他们认为蛇象征着生命力与神秘力量,相信蛇能带来家族繁荣、部落昌盛。
在一些艺术作品中,蛇的形象也被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在马家窑文化的出土文物中,如人首形陶壶盖上,有一昂首垂尾于人首之后的蛇形象。这一形象很可能是当时巫术活动的真实写照,展示了蛇在古代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也常有蛇纹装饰,如双蛇銮铃、蛇形铜斗等。蛇身的宛转曲折启发了古人的艺术想象力。
蛇年说“蛇”,我们不妨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认识和了解蛇,从文化的角度去欣赏蛇的形象和寓意,感受它们在不同文化中所承载的独特意义,共同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