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要闻
2025年01月24日
20斤大米、10斤食用油、3斤炒米、10斤年糕……
周垟村向村民发放370份年货
阅读量:462
本文字数:658
本报记者 郑方芳
1月21日,万全镇周垟村办公楼前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一袋袋大米堆成小山,一盒盒炒米整齐摆放,一瓶瓶食用油晶莹剔透……过年前发年货,已经成了周垟村的“新年俗”。
每当农历新年到来时,周垟村都会精心组织、提前谋划,按一户一份为全村370户村民置办年货。“各组的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请到办公楼前排队领年货……”眼看快到领取时间,村里的办事员孙素文点开党员微信群,认真编辑新年“大礼包”的领取通知。
没一会儿,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或骑着电动三轮车,或驾驶小轿车,满心欢喜地来领取自己那组的年货:每份20斤大米、10斤食用油、3斤炒米、10斤年糕……现场维持秩序的村干部、热心村民也忙得不亦乐乎,既要组织大家领取年货、签字确认,又要帮忙将年货装车,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喜悦而满足的笑容。
“快过年了,发了这么多年货,都很实用。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周垟村村民缪来巧高兴地说。该村313位55岁以上的村民,不仅有年货大礼包,还有福气满满的红包。“红包从200元到500元不等,年龄越大红包也越大。红包就直接打到村民的银行卡里。”周垟村党总支书记缪茂锋说。
过年前发年货、发红包,从2013年开始已经成了周垟村的“新年俗”。从“看得见”的集体资产到“摸得着”的实在红利,背后是该村坚持党建引领,在积极探索村集体增收、实现共同富裕上的持续发力。
近年来,水系丰富、风光秀丽的周垟村,围绕“美丽水乡”做足“生态+”文章,发展了音乐岛、水上乐园、红色研学基地等多个农文旅项目。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最初的10多万元,到如今的200余万元,实现了土地增效、村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