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1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文萃
2025年01月10日

来 处

阅读量:312 本文字数:2062

薛思雪

是日,闲,驱车到革新兄茶室坐坐。闲聊间,他谈起自己二伯公(平阳教育先贤陈振椒,曾是宜山陈际中家塾学生)。作为一名宜山教育人,这大大激发了我前往其位于南雁石狗山下坎头村的故居看看之念。

陈振椒(1873-1921),字子蕃,清恩贡,师从著名经世学者吴承志,又受孙诒让等温州文化名流影响。光绪三十年(1904),陈振椒与同仁刘绍宽联袂赴东瀛考察教育,历时70天。在日本,从东京帝国大学、早稻田大学、农科大学、师范学校,到工业学校、商业学校、村町小学等等,他们都认真参观、深入座谈,“彼国东京大学以及村町小学,幼稚园,靡不周历”。他们还参观了劝工场、植物园、农事试验场、浅草动物园、上野帝室图书馆,参观了女校运动会,士官学校毕业典礼,购买日本中小学多种教材和一些教具。为办好平阳的新式学校,他提出了全新的办学主张,认为首要任务是“广开师范学堂,培植中小学普通教员”。他们归国后,刘绍宽整理出了《东瀛观学记》,孙贻让亲为作序。后其怀揣“教育兴国”的热情,锐意革新、求真务实、博涉约取,践行新式教育,以匡救时弊。其与刘绍宽等在平阳县城南创办平阳县学堂,两人同任国文教员。该学堂是温州地区最早较具规模的小学之一,一时为人称善。为此,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刘绍宽的日记中,对他们俩的交往就多有记叙:刘绍宽曾到访陈子蕃宅,在一个雷雨的晚上,住宿在陈氏祠堂里的致用学堂,住了两个晚上。记录“东瀛观学”后,陈子蕃第二年赴日,入法政大学学习。刘绍宽去温州,夜至爱仁轮船送别,记录两人同游飞霞洞,也记录陈子蕃与他“每至计议不合,忿争,面发赤”的情形,情谊真挚。

光绪三十二年(1906),陈振椒携其侄陈民权在南雁创办龙里初等小学,尝试新式教育,声名日隆。生源广进之下,一些贫困生却无力外出升学。有鉴于此,民国元年(1912),陈振椒带头捐资献料,在坎头村前垟宫旁新建怀新高等小学(南雁镇中心小学前身),并锐意革新,带头剪辫子,倡导师生参加劳动,开辟操场,配备体育用具,开展体育活动,为学生订阅进步书刊,宣传新道德新思想。他注重教学质量,聘请德高望重的教员……在平阳县内开新风气之先河。同年冬当选为浙江省第一届议会议员。民国七年(1918)任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水头镇中心小学前身)校长。在这一所北港地区的最高学府里,陈振椒革故鼎新,进一步践行了自己教育创新的理念。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他兢兢业业、宵衣旰食,终因积劳成疾,于民国十年(1921)八月辞世。刘绍宽在《陈子蕃传》中说:“九年九月,又倡与各校长赴南通参观学务,而病遽作,未几而赴至,年仅四十有八。惜哉!”后刘又含悲作《陈子蕃传》寄北港怀新小学,让人心有戚戚焉。从光绪十六年到民国十四年,刘绍宽日记中记有陈子蕃人事70多次,东瀛考察期间他们更是形影不离。陈氏修文重教的善举成为十里八乡的美谈,并称“南宽北蕃”,民间有“江南刘绍宽,北港陈子蕃”之谓。

其故居共有九大间,俗称“坎头九间”。老屋新建后门门台上的字是谢云书法集字的“来处”,楹联为苏渊雷集句联“长风万里送秋雁,凌云一笑见桃花” 。用“秋雁”切“南雁”之意,十分贴切。每个人的“来处”都源自两处,一是生养自己的家乡,二是绵延在血脉里的基因,其主人以“来处”为题,应是谕其子孙木本水源、敦宗睦族。老屋大堂里有温州文化名流题写的匾额楹联:陈阜题的“垂范后世”、 萧耘春补书的“为善最乐,读书更佳”、刘绍宽的《陈子蕃传》、孙贻让序《东瀛观学记》节录。老屋侧房有萧耘春九十岁时题的“陬澨居”,楹联为苏渊雷集句联“海水摇空绿,清风来故人”。这些盛赞了其作为一名文化先贤的嘉言懿行,见证了其作为一名教育改革家的传奇人生。

故居院落的围墙都是用溪石砌成的,并植有绿竹,厚重古朴又清新畅茂;老院的旁边有一口深深的古井,井水清冽甘甜。我想,那里先前肯定是其儿时的学习生活憩息乐园,而今饮水思源,已成为岁月风尘里一抹温存的记忆。老屋至今已有110年历史,而今它虽历经岁月磨蚀,鱼鳞瓦沟里已长满青苔,灰泥墙壁已然粉尘脱落,大厅正堂也已破旧,静静兀立的门墩上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皱纹,但老屋青砖黛瓦,雕花门窗,飞檐斗拱,庄重典雅,依然氤氲着古旧质朴的气息,稳重内敛,仿佛岁月的骨脊,诉说着其昔日的厚重与辉煌。亦如陈氏敦厚淳朴、山居质实的家风,让后人慢慢地看,静静地品读。

老屋,一如一位历尽沧桑的长者,讲述着岁月风尘的故事,见证着时代的风云、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兴废、家族的盛衰、乡愁的别恨、人生的跌宕。石狗山上,白云悠然,坎头村中,禅寂幽宁,故居里里外外荡漾着微细而宏大的安逸和温存。从坎头村里走出来的一代代陈氏后人,中国近代林业的开拓者陈嵘、南雁初级中学的奠基人、杭州学军中学首任校长陈铎民……这些精英,涵盖了平阳教育、经济、文化、工业、农业等界。一个幽闭的小山村学风鼎盛如此,一如苏步青先生的题撰:“黉门遗泽,科苑流芳。”

知来处,明去处。归家时,革新兄说,他每一次回祖屋,对祖辈有一种愈加熟悉而陌生的亲切和敬重。这片故园,是守望,也是在寻觅。我想,有些答案,静藏在时间深处,在“陬澨”和“来处”之间,必有“出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