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6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文史馆
2016年06月07日

平阳大姓 赤岸来徙

陈肖粟

阅读量:10411 本文字数:3232

5月23日,《新平阳报》刊载蔡新祥先生《平阳古代史是一部移民史》一文,诚乎其言:平阳与福建山水相连,水陆相通,加上一些历史原因,历代闽民徙平络绎不绝。“吾平民间族谱多言唐季避王曦乱,自赤岸来徙。”闽东北长溪赤岸是平阳古代移民的主要来源地。

民国32年《平阳县地图》

族谱

唐天祐四年(907),吴越王钱鏐命其子元瓘攻克温州。开平二年(908),温州为吴越王地,辖永嘉、瑞安、乐清、横阳四县。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俶纳土降宋,相继实行“保境安民”国策,减轻赋役,境内大治。而同一时期,闽王王审之梁开平三年(909)封王,在位17年。王审之死后,其子王曦、王延政为争王位相互攻杀,闽疆大乱。后晋天福四年(939)七月,闽王曦自称七闽皇帝领威武节度使,与王延政治兵相攻,互有胜负,暴骨如莽。南唐保大二年(945)十二月,查文徽、边镐率唐兵由江西入闽。三年(946)八月,直取建州,王延政投降,唐兵大肆烧掠。保大五年(947)三月,吴越水军由余安统率从沙埕海道入闽,于霞浦登岸,直下福州,战火猛烈,唐兵死两万人(据《福建通志》《南唐书》)。天福二年(937),吴越国下令免除每年没上交的租赋(偷税等),次年为奖励垦荒,免收其税。有请检遗漏丁口以增税收者,被其杖击。似此,势必吸引闽人尤其是临近浙界的闽人大量迁往浙南补籍。

五代时期是长溪赤岸移民迁往浙南的最重要时期。民国《平阳县志》卷十九《风土志一·民族》载:“瓯粤民族自汉悉徙江淮,其地虚矣,自是居者,已非旧族。厥后孙恩、卢循、袁晁、裘甫之乱,皆及永嘉,而平阳之遭蹂躏与否,实无可考。五季,朱褒、卢约迭据永嘉,朝夕反覆,卒归钱氏。平阳又与闽接壤,闽越交争,属当战地,锋镝所及,流移必多。故吾平民间族谱多言唐季避王曦乱,自赤岸来徙。赤岸者,今福鼎县也。”此处“唐季”应是指五代的后唐(923~936)。赤岸为古长溪地,即旧赤岸镇的地域包括现今福鼎县在内的闽东北长溪县全境。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窜犯沿海居民外逃,温州官府几次招垦,闽南及福建各地住民迁居浙南。另外,清康熙九年(1670),清廷下令“展界”,撤销禁海令,又一次形成福建向浙南移民高潮。这两个时期,闽东长溪赤岸一带仍向浙南移民。长溪赤岸的移民潮,对于古代浙南的开发,尤其是对平阳的历史文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古长溪赤岸移民平阳主要姓族情况:

林姓,为霞浦第一大姓,现人口6万多。赤岸村建有“林氏纪念堂”。唐乾符二年(875),长溪人林嵩登第,朝廷敕赐乡名劝儒,其区域即今福鼎全部及霞浦一部分。时值黄巢之乱,林嵩乃于太姥山之灵山(今福鼎秦屿礼澳村后山)创建草堂书院,撰写《太姥山记》,为现存最早的有关太姥山文献。林嵩晚年,时朱温篡唐,天下大乱。大顺元年(890)迁居横阳亲仁乡荪湖里(今苍南望里镇),为长溪赤岸林氏迁平始祖。林嵩九世孙林永年(1061~1153)生于泗溪(今属泰顺),官宋通直郎正奉大夫。现平阳、苍南、泰顺三县20万林姓族裔奉为迁温“横阳林”太祖。其墓在苍南藻溪九堡山,奉宋高宗圣旨建造,为苍南县重点文保单位。林嵩一支,为林氏“九牧堂”六房派下,从长溪赤岸迁平1100多年。现苍南县林氏88支宗支,“九牧堂”派下达44支,族裔数万人。现平阳县“九牧堂”六房派下22支,宋埠镇横塘、林宅,昆阳镇沙岗、蕉雅、后林、十五殿,腾蛟镇林家岙、林泗源,梅溪乡章道垟,萧江镇前村、落马头、浃底,水头镇仕静、小南,万全张阁,麻步盖竹等地,都有其后裔。

陈姓,霞浦第二大姓,现人口逾6万。平阳、苍南自闽长溪迁居的陈氏大族有:陈高(1315~1367),字子上,元时咸通里(钱库镇小河川底)人。其《不系舟渔集·族谱序》云:“吾族则在五季时自闽之长溪赤岸避乱迁至平阳,今已四百余年,入宋为乡之望族”。陈镡,黄淮《介庵集·陈愚庵墓志铭》云:“先世居福之长溪赤岸,唐末有名镡者,仕至汀州刺史,生子六人,五季间徙温之横阳北山。第五府君自北山析居永嘉雁池”。今平阳榆垟及苍南各地,分布其后裔。又有横阳丰山(鳌江务垟)陈族,林景熙称“渊源文献,世其家”。后唐时官长溪令陈王全,生澣、浒、洋。浒生子朝,后唐长兴二年(931)因闽乱,陈朝迁居平阳南郭庙前三枝河口,定居于其叔祖陈瓚凤凰山宅居地附近。其后裔上万人,为平苍凤凰山陈族重要分支。陈澣后裔陈勋,字圭庵,于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从长溪赤岸上洋迁居平阳江南夏堡,为今钱库陈家堡始迁祖,现族裔8800余人。苍南仙居陈氏先祖千一于北宋庆历三年(1043)由赤岸来迁,现族裔12600余人。

黄姓,据《平阳地名志》载,郑楼《黄氏宗谱》:“其祖先于北宋时从福建赤岸迁居于此,逐渐形成村落,后有陈郑等姓来定居。”

宋姓,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迁始祖宋功言从福建长溪赤岸徙居平阳宋桥,六传至宋之才。苏伯衡《平仲集·十三》《宋君(允恒)墓志铭》称:“(宋允恒)上世由闽长溪赤岸来居平阳,始自五代时,素称望族。”宋功言自长溪迁平一支,现平阳族裔5000余,分布浙南各地2万余人。

王姓,唐朝长溪县令王务琨,王羲之十三代传人,定居赤岸。务琨子三:处一、奉一、如一,后裔多迁浙南各地。王处一派:六代孙王衢迁平阳蒲门。十传至王政,生三子,长子绍圣迁永嘉,次子绍烈迁平阳金舟乡,三子绍谟迁泰顺。十二世传盛烈(1064~1123),宋孝廉,自泰顺武曲迁居横阳江南廿五都王桥里,为今苍南县钱库镇洋头村迁始祖。盛烈六代孙王泽登嘉定癸未科(1223)进士。王泽曾孙有开字守仁,17岁补入太学,宋淳祐年间登武进士又换进士。有开七世孙启岩于永乐八年(1410)从金乡迁水头岩头为开基始祖,至今传21世,现族裔2000人,其中住岩头、麻园、水头700多人,住凤巢山兜150多人。王盛烈三十世孙之位(1705~1772),与其弟之韬由钱库洋头迁鳌江五板桥,至今传10代。赤岸始祖王务琨次子奉一派:其孙王怡一支传平阳水头内岙、榆样象湾、宋桥蛟川。鳌江始迁祖王源清,系永强英桥王氏鬲浃派十三世,于清嘉庆年间迁居鳌江。

张姓,据苍南舥艚垟底张《张氏宗谱》载:“先祖振祖,明成化年间迁徙闽长溪赤岸,万历年间,振祖四代孙荣显迁舥艚瀛里,为始迁祖。六世忍庵迁居平阳西门”。忍庵即张南英父,时南英随父迁平阳。

蔡姓,《不系舟渔集·十四》称:“蔡氏在平阳者,或居旸奥、或居步廊,或居新城。然惟步廊为最显。在赵宋时登左科者五人,特科二人,补入太学二人,免解一人,请漕试者三人,魁右科者一人,凡十四人。今考其谱,三府君唐僖宗时由光州固始入闽之赤岸,其子分处平阳。莆田第六世为端明殿学士惠公讳襄,以文章德业为世名臣。居平阳者,十世为光禄大夫讳必胜,以武举廷对第一,扶立宁宗,功业显著于时。”平阳、瑞安之蔡同源。瑞安莘塍洛辛蔡族,五世祖仁季,宋初自平阳迁居。

徐姓,陈傅良《止斋集》卷四十九《徐武叔墓志铭》称:平阳徐氏“其先入闽,家福之长溪赤岸。由赤岸徙温之平阳,至高祖始为万全乡尚贤里之族。”后梁开平四年(910),平阳沙岗始祖徐赟从福建赤岸迁入。平阳还有穹岭曹门始祖徐龙甫,于后梁贞明六年(920)从赤岸迁来。《浙江家谱总目提要》载:徐氏“始祖方俭,自福建长溪县赤岸村迁居浙江平阳邑城(今昆阳镇)。始迁祖泰登,清初自邑城迁居本邑腾蛟村。” “始祖山,字克静,号孝三,五代时自福建长溪县迁居浙江雁荡山。始迁祖龙甫,北宋初迁居平阳县穹岭村(今属山门镇)。”

 

 

附:苏伯衡《平仲集》相关文章(节选)  

敏斋处士林君碣铭

君讳均翁,字彦祥,姓林氏,号敏斋。其先自莆田迁长溪赤岸,自赤岸迁平阳四溪。

 

见山处士王君墓志铭

十四祖曰六,评事,五代时自长溪赤岸来居平阳金洲。人以其族之硕大也,名其所居里曰王奥。

 

故梅轩处士林君碣铭

林氏系出莆田阙下,初迁长溪,再迁平阳。居平阳者,非一族人,因其所居地望为别,而居岭门者,是为岭门林氏。

 

吴府君墓表

维吴氏其先闽之长溪人,后唐时远祖又新擢进士第,来令平阳,遂家焉。五传为仁矩,凶年尝设粥,活饥民数万,吴越忠懿王闻而嘉之,授陪戎副尉。同产弟仁、寿各二子,曰元亮,曰元震,曰颢,曰彻。析居,以所居自别。元亮居潭头,为潭头房。元震居吴庄,为吴庄房。颢居吴楼,为吴楼房。彻居仙口,为仙口房。四房子孙咸盛,在宋世,起家科第仕者相望。

 

谢氏西山阡表

初胜当五代之际,避乱自闽长溪来平阳,因占籍焉。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