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外就餐,餐具卫生你关注了吗?
发现豁口、脏污等,可拨打举报电话“12315或12345”
本报记者 七月 文/摄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今,在外就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就餐形式,各色餐厅、小馆子及路边摊都能见到大快朵颐的消费者。当城市的烟火气成为一道道诱人的风景,作为就餐必不可少的餐具,其卫生问题你们都关注了吗?
日前,有市民向本报反映,称不少餐饮店的餐具卫生情况堪忧:消毒柜不工作,餐具水渍斑斑、污渍明显,一次性餐具有霉点……入口第一关如何保证?
消毒餐具问题不少
——水渍斑斑、污渍明显、破损
“前些年消毒餐具刚出来时,我是比较支持的,毕竟经过专业公司消毒处理后,卫生会更有保障。”市民胡女士告诉记者,有了几次不愉快的体验之后,她对现在的消毒餐具卫生情况并不信任,“有好几次到排档店吃饭,发现那些餐具都带水,用纸巾擦下来脏兮兮的,明显没洗干净,更别说消毒了。”
消毒餐具可以放心使用吗?5月19日21时许,记者来到昆阳镇的一家小吃店,正值夜宵高峰期,店里坐了十几桌顾客,大部分人使用的是消毒餐具。只见,这些餐具的塑封膜印有生产单位、地址、电话,以及不太显眼的生产日期,且标注的保质期为15天。在亮堂的光线下,盘碗和玻璃杯肉眼可见尚且较为白净。但是,记者在其中一份餐具的碗面发现了一个明显的黑点污渍。商家解释,这些都是干净的,现在生意比较红火,消毒餐具几乎每天更换。
“虽然有些消毒餐具不太干净,但总比一次性碗筷要好吧。”部分受访市民告诉记者,一次性餐具是下下之选。“听说一次性筷子是漂白过的,更不安全。”市民徐女士如是说。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我县几家餐饮店,发现大部分消毒餐具较为干净,偶而会出现餐具带水、残留水印,甚至轻微破损等情况。“有的杯子内壁看起来脏兮兮的,像是没清洗干净。”市民杨先生说,边角残破和杯口、碟边出现豁口等情况遇到过很多次了,在他看来,在外就餐存在一定的安全卫生隐患,需要相关监管部门把好关。
和他有相似想法的市民不在少数,其中也有部分人认为,“既然都选择了外出就餐,就没必要太讲究卫生了。”
有些消毒柜成摆设
——餐具湿漉漉,残留油渍水渍
为了降低经营成本,不少商家会选择消毒柜来消毒餐具,不额外购买消毒餐具。“我们是小本买卖,没必要增加这笔费用。”记者来到昆阳镇的一家川菜馆时,还未到饭点,商家在忙碌地准备食材,一旁不大的消毒柜亮着红灯。“我们的餐具都是用消毒柜消毒的,卫生这一点我可以打包票。”他说,自己开店二十多年了,来店就餐的几乎是老客户,食物品质和餐具卫生都是他亲自把关。
经走访发现,我县绝大多数的餐饮店都备有消毒柜。但是,个别店铺的消毒柜的使用率并不高。5月20日晚,记者来到雅河路的一家小炒店,看见消毒柜放在角落的一张桌子上,柜子上层放置着筷子,下层摞着一排碗,一个大盘子里放着勺子,消毒柜内一片冰凉,餐具湿漉漉的。当被问及餐具是否每天消毒时,服务员说,这些碗筷属于员工自用,为顾客提供的是一次性碗筷。
在之后的走访中,记者看到,很多商家还会在桌面摆放筷子消毒机、筷子盒或者是筷子筒,至于里面的筷子是否消毒又或者是否每天消毒就未知了。经观察,部分餐饮店的筷子消毒机偶尔会“罢工”。
记者于就餐高峰期走进一家连锁餐饮店,看到服务员前脚刚将还滴水的餐具放进消毒柜,后脚就被顾客拿取使用了。对此,该店服务员说,每天对外营业前,他们都会将餐具放进消毒柜消毒,但由于客流量较大,在已消毒的餐具不够用的情况下就没办法保证了。
“还是要将餐具烫一下开水再使用的。”市民张先生反馈,哪怕餐具是从消毒柜内拿出来,还处于温热状态,有时候也会残留油渍和水渍,说明消毒不够彻底或未到位。
加强监管把牢入口关
——抽样检验,定期监督
消毒餐具不能放心使用,店内提供的餐具消毒情况不明,一次性餐具诟病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消费者看来几乎已经习以为常。
那么,监管部门对此如何管理?消毒餐具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合格?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消毒餐(饮)具》规定,餐(饮)具应表面光洁,不得有附着物,不得有油渍、泡沫、异味。其中“附着物”包括未烘干的水、食物残渣、其他污染物等餐具自有质地以外的所有异物。“我们会定期根据规定,对消毒服务单位进行检查。”县卫生健康局工作人员介绍,我县目前有登记在册的消毒服务单位1家,他们统一根据市级要求对其作业场所、消毒设备、生产用水、餐具的出厂检验和包装标识等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开展抽样检验。而针对市民反映的餐具不全、餐具带水、破损较多等问题,则要靠消毒服务单位自觉进行更换。
针对餐饮店提供的餐具卫生问题,县市场监管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一直以来,该局都有定期监督和不定期抽检,“抽检结果大部分都还是不错的,说实话,我们很难做到实时监管,责任主体最终还是落在商家本身,他们的意识上来了,卫生才有保障。”
在采访中,县市场监管局的相关负责人呼吁市民在外就餐时,发现餐具有豁口、不卫生等情况,均可拨打举报电话“12315或12345”,人人参与监管,才能营造更加安全的食品安全环境。
记者手记
诚如监管部门所言,餐具卫生存在很大的管理难度。商家的自觉性很大程度决定了餐饮店铺的卫生条件。一味追求省事或者牟利,而不将消费者安全放在心上的商家,也终难以长久获得“青睐”。
不少消费者认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多数市民目前对餐饮卫生的不信任和麻木。除了文中提到的情况外,记者发现,一次性餐具在拆包后如何储存也直接关系到其卫生情况。绝大多数餐饮店、摊贩的一次性杯子、碗等餐具都是拆开后直接摆放在桌面,难免附着粉尘等。其中,路边摊的餐具卫生情况更为堪忧。尽管在本次走访中并未发现,但是记者在日常中,曾数次发现一次性筷子上有霉点,以及一次性碗随意堆放在摊位或者推车上。由于小摊贩流动性大,其监管难度更大,更需要商家自觉提升卫生意识,也需要部门加强管理、消费者参与监管。
从安全角度和环保角度,记者都呼吁消费者在日常中可自带餐具更为放心。
部分消毒餐具包装有明显灰尘,有些包装内的碗有不明黑点
筷子暴露在空气中,部分筷子有污渍或灰尘
消毒柜使用率不高,部分商家的消毒柜长期不工作
筷子盒表面脏污,筷子更换频率不明,偶尔会有半干的筷子
待用餐盘直接放置在操作台,上面留有明显水渍
一次性碗筷包装撕开后裸露放置桌面,未做任何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