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回顾之二
产业齐头并进 乡村向富而行
本报记者 柯梦
从大暑到立秋,正是南方晚稻插秧好时节。昆阳镇上林垟村的2500多亩农田已然披上“新绿”:嫩绿的晚稻秧苗在水田里排列整齐,迎着阳光恣意生长。农户们忙着引水灌溉、去除杂草、查田补苗,一派农忙景象……
一穗稻,一粒米,看似微不足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也能做出大文章。“2022年,上林垟村2550亩土地,粮食年产量突破242万公斤,销售额达765.51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20万元,土地亩均租金达到500元。”上林垟村党委书记郑克照对这些数字如数家珍。
20年来,我县坚持以“强村富民”为根本,粮播面积始终保持25.5万亩以上。此外,经济作物种植、生猪养殖、“五个鲜”产业……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村集体经济强势壮大,无一不彰显了“千万工程”落地平阳带来的勃勃生机。
走好“稻”路:党建引领,推广经验
“虽然1200多亩早稻收割时遇上了台风,但收成还是不错的,每亩产量有450公斤到500公斤。现在晚稻秧苗也插得差不多了,希望继续有个好收成。”临近中午,还在上林垟村忙碌的种粮大户伍思树笑着说。
18年来,牢记“科学种粮,种好粮、多种粮”指示的上林垟村,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党员带动、群众参与、各界助力、集体兜底等举措,从单打独斗到成立联盟、从“镐锄镰犁”到全程机械化、从守好“自家田”到农旅融合大发展,一直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耕耘、收获。
上林垟“种粮致富”的先进做法,曾得到省委、市委有关领导的批示,连续两年获评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随着“上林垟经验”在平阳不断推广,周边8个村与其共建“红色种粮联盟”,打造近2万亩的“石塘粮仓·万亩田园”。除了单季稻、双季稻种植,联盟还进行水稻油菜轮作、稻虾轮作等项目,让水稻田变成了“生态园”;粮食烘干与育秧中心、农业服务中心、金山农耕园、菜籽油加工坊等项目不断落地,让上林垟村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基地,升级为服务整个片区的现代农业综合体,走出一条强村富民的新“稻”路。
特色产业:让村庄更美,让村民更富
前些年,麻步镇兴民村依托自然资源丰富、海拔近400米的龙潭背山,吸引了平阳县霞山牧业有限公司在此建设数字化、自动化的智能猪舍。村里入股19%,每年可获得35.8万元的分红,村民则有了更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村民陈积城的老母亲已经80多岁,需要子女照顾。前些年,在外打工的陈积城回村到霞山牧业上班,负责搬运、清理等工作,“月工资5000元,不比打工差,还能兼顾家里”。陈积城对此很满意。
近年来,该村还依托环境与资源优势,着力培育“五彩农业”——“红色”红美人、“黄色”番薯干、“白色”栀子花、“绿色”茶叶、“黑色”中草药等等,全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平阳坚持把村庄整治建设与特色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多元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实力、农民增收能力、农村内生动力。
眼下,水头镇南湖村230多亩莲子正迎来丰收季。行走在荷花种植基地里,“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秀美景色十分吸引人。好客的农户们,招呼来往游客来尝尝新剥的莲子。
在当地村民眼里,这荷花和莲子不光是美景,更意味着美好的生活。近年来,南湖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引导村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整合闲置水田、土地等,努力发展民宿、农家乐、乡村游等“美丽经济”,让村民的口袋都富起来。
如今,在平阳广大乡村,共富与共美的梦想正照进现实。做强做优做大生猪养殖、大黄鱼养殖、中草药种植等产业,“平阳五个鲜”区域公用品牌年产值达18.1亿元,荣获全国性、国际性品质评比“金奖”38枚;建成包含南麂大黄鱼、平阳黄汤全产业链应用的平阳县智慧农业平台,入选全国数字乡村百强县、2022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2022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37.91亿元,增加值23.7亿元,增速4.0%、排名全市第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15元,增速8.5%、全市第二;低收入农户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7元,增速16.1%,全市第三。
“‘千万工程’的每一步都是从实际出发,为的是让我们乡村变美变富。我们正在努力,让生态变成‘摇钱树’、风景成为‘钱袋子’。”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抱团发展:走得更快,走得更宽
走进位于腾蛟镇南溪制革基地的十村联建项目,各幢厂房内传出隆隆的机器运作声,园区内车来人往,处处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前些年,腾蛟镇仁秀村等十个村共同出资建设的“十村联建”厂房正式投入使用。项目通过出租厂房产生收益,各村受益的70%用于帮扶带动本村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30%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预计低收入农户人均年增收可达2000元。
这样的“抱团”模式,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权、百姓变股东”,为村级集体经济注入“活水”,效果已经在闹村花边厂房项目、青街畲族乡抱团发展项目等4个“整乡制”抱团综合项目上展现,累计带动2200户低收入农户家庭增收,增加3500个农民就业岗位。
事实上,“千万工程”实施的20年,也是平阳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平阳在实践中也越来越认识到,乡村产业要兴旺,需基于一定区域和体量,才能具备多元化的功能布局。
所以,近年来平阳积极推行“折股量化”等形式,撬动村集体、村民、企业等多方入股共同投资,以项目盈利分红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实现“组团共富”。激发乡村主导产业优势抱团连片式发展,弥补单个村集体在资金、资源、项目方面的不足,也凝聚了“强村带弱村、抱团促共富”的发展新优势。
2022年,全县约61%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以上,430个村社总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4万元以上,实现全覆盖。2022年平阳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0.11亿元,增速22.41%;经营性收入5.88亿元,增速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