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史辨得失 布衣注深情
——记永嘉先生杉桥朱黼
黄进峰
南宋一百五十余年间,是平阳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北宋末年,随着宋室南渡,中原人士南迁江南,温州平阳人口大量增加。南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平阳主、客户51144户,男丁61290人。比起北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平阳主、客户21836户,男丁36772人,户数翻了一番还多,男丁也增长了67%。平阳是移民之乡,自汉武帝迁瓯民于江淮,“其地遂墟”。自孙权在平阳仙口设横屿船屯以来,就开始大量移民。西晋立县,经历永嘉南渡、王曦乱闽、宋室南迁,直至明末清初,这块热土一直移民迁入不断。
世家巨族、家族文化成为平阳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甚至许多学术传统都以家学形式流传。平阳孔氏、宋氏、陈氏、徐氏、薛氏、林氏、黄氏、朱氏、王氏、周氏、顾氏、邵氏、缪氏、章氏、杨氏、郑氏、谢氏、吴氏、胡氏等家族,都是称得上世泽绵长的文化大家族。其学术传统在遵循孔子儒家思想的前提下,与平阳陈经正、经邦兄弟,宋之才、萧振、徐谊、王自中等,以及永嘉许景衡、周行己,全国性人物朱熹、杨时、张九成、邹浩等在学术和交往上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所述,是南宋永嘉学派重量级人物、陈傅良高足、永嘉史学代表朱黼——朱文昭先生。
南雁荡下一名族
平阳水头位于县境西南、鳌江上流,四面环山,中间一片平畴,物产丰茂,交通便利又不当战略要道,相对安宁。唐宋时有“径口”“杉桥”两个里比较著名,并形成了“寺前街”“杉桥街”两个比较繁华的集市。
“寺前街”通指詹家埠到水凤尾的一条老石路,中间有唐代名刹智觉寺。“蛇鹳相斗”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南宋洪迈曾记入《夷坚志》。寺前街属径口里,唐宋以来,志书上关于径口里的名人记载较少。
“杉桥街”却不同,周喟在《南雁荡山志》中把杉桥朱氏称为雁荡山下一名族,与乐溪陈氏、南湖薛氏、睦源周氏、小龙邵氏并立,称其为传统文化世家名族。
杉桥朱氏迁来较早,谱传五季时,身为大理寺少卿的朱幩,为避王曦之乱,由福建长溪赤岸迁来平阳;其孙朱孟邹又自苍南炎亭迁来宰清乡杉桥里。杉桥朱家在南北宋时已是远近闻名的仁德之里。其厚德载物,秉仁履礼,耕读传家,书香弥漫,铜臭隔绝。朱家还与永嘉学术先驱周行己及大学者陈傅良沾亲带故。杉桥朱昌年为周行己妹夫。朱黼与陈傅良不但是师徒关系,而且是姻亲。陈傅良大哥之子陈廷植为朱黼女婿。
杉桥街旧址为现在“平阳第二中学”校址范围内,原遗址已被填没,老平二中学校后门通三桥。三桥河水清冽,两岸树木扶疏,跨河架设三座石桥,原为三座杉木桥,南宋改为石桥,后来地名也由“杉桥”变为“三桥”。我在溪心乡工作时,老同事说,据传原街道沿河的状元府遗址就在他家,当时,旗杆石尚在。此地出名人武状元、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朱熠,永嘉学派历史学代表《纪年备遗》作者朱黼,《三易备遗》作者、地方永利工程“朱官堰”创建者朱元升,礼学家朱元夫,诗人朱公似,以及武状元朱嗣宗、朱应举等仕宦人物数十位。直至明中叶以后,水头街取代“径口”“杉桥”二里,崛起而成为北港重镇。
朱黼生平
关于朱黼的生平事迹,方志并没有很详细的记载。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三》:“朱黼字文昭,宰清乡杉桥人。父公向,佚其名。母杨氏尝教黼书。黼少与同里章用中、周勉、陈端己、林大备、陈岩、陈志崇、徐宏、宋叔久辈俱受业瑞安陈傅良之门。傅良善言经制,黼亦潜心史学。著《纪年备遗》一百卷、《纪年统纪论》一卷。叶适为《序》……初,陈公君举未仕讲学,文昭年差次,最先进。及后来取名官,弁冕接踵,而文昭蓬累耕南雁荡上,山水叠重,声迹落落,人不知其能传陈公之业也……黼有至行,建阳蔡沈目为孝子。嘉定某年月日卒,年七十余。弟黻,早亡。”
周喟《南雁荡山志》、孙衣言《瓯海轶闻》、郑思恭《东昆仰止录》、王朝佐《东嘉先哲录》、王缵《弘治温州府志》等关于朱黼的描述大同小异,除了对《纪年备遗》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外,未能勾勒出朱黼更多的生平轮廓。
朱黼的生平及家世有赖于陈傅良《朱公向圹志》,叶适的《纪年备遗序》以及《祭朱文昭文》等文。如果没有陈傅良和叶适为他推扬,朱黼姓名今天恐已堙没无闻,真可谓“附骥尾而名显”。朱黼传略,用现代语言可表述如下:
朱黼,字文昭(约1140-约1215),宋时宰清乡杉桥里人。父字公向,名已佚。母亲杨氏,曾教其读书。朱黼年轻时,和同县章用中、周勉、陈端己、林大备、陈岩、陈志崇、徐宏、宋叔久一起,在瑞安陈傅良门下学习科举和儒术。陈傅良善于传授永嘉学派的“经制之学”,朱黼亦潜心史学。他用毕业精力著《纪年备遗》一百卷及《纪年统纪论》一卷,叶适为其作《序》。当初,陈傅良还未考上进士、担任官职,就教书育人。朱黼的年龄比陈傅良稍少,但及门最早。陈傅良及后来诸多门人都连翩入仕为官、担任高职,唯有朱黼屡举不第,躬耕于南雁荡山下。山叠水环,声名不著,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传承了陈傅良的学术精髓。朱黼事母至孝,孝行大彰,理学名人建阳蔡沉称赞其为孝子。他卒于嘉定某年某月某日,年七十余岁。弟朱黻,早逝。
朱黼同学朋友圈
(1)章用中
章用中,字端叟或端卿,万全章岙人。他从学陈傅良时间很久,又因陈傅良介绍师事金华吕祖谦、永嘉薛季宣,由是显名。他和陈傅良众多弟子共同创办了“江南书社”。
(2)周勉
周勉字明叔,系陈傅良高足。崇政乡睦源人(今青街乡),晚年又迁居江南白沙。周勉是南雁名族周茂良的侄儿。周勉兄弟三人同登庆元二年进士第,一时誉满平阳。周勉熟读《春秋》三传。陈傅良著《春秋后传》,不时也要向周勉咨询。周勉官终知邕州兼安抚使。周家人物及家学传到明代,县志还有记载。
(3)陈端己
陈端己,字子益,万全乡管奥人,《宋元学案·止斋学案表》有他的名字。陈傅良分别为其父母写过《圹志》《墓志铭》。他父亲名天锡,字百朋,是个居乡善士。
(4)林大备
林大备,字伯顺,金舟乡林湾里人,家里经济条件好,从学陈傅良。陈傅良称他是善士。
(5)陈岩、陈志崇兄弟
陈岩、陈志崇兄弟,慕贤东乡丰山(今鳌江厚垟地带)人。丰山陈氏是地方名族,家雄于财,曾独力修筑东塘,筑县东驿道数十里。陈岩、陈志崇师事陈傅良、叶适和徐谊等永嘉名士。其家族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到宋元之间还有名人出现。后辈与宋末刘克庄、林景熙皆有交往。
(6)徐宏
徐宏字蕴之,又字尹之,徐钺子,万全乡尚贤里人,师从陈傅良。他登淳熙八年进士第,任古田县主簿,调潭州教授。嘉定五年,升任起居郎兼侍讲,又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等官,后出知袁州。
(7)宋佽
宋佽,字叔久,万全乡宋之才后人。25岁发愤读书,原因是他在瑞安沈体仁家里为客时认识了陈傅良,受到陈的教导,成为陈的门弟子。他对《春秋》很有研究。
﹙8﹚陈有功
陈有功,生卒年不详,平阳县宰清乡四十二都北山(今属腾蛟镇)人,淳熙五年(1178)武科进士(与林拱辰同科),历官閤门舍人、金吾卫上将军,嘉泰二年(1202)以福州观察使身份,同焕章阁学士李景和奉使出使金国,卒于湖南某知州任上。他与朱黼居相近,年代相仿,虽为武官,研究学问,应有交集。他逝世时,朱黼有挽诗悼念。诗曰:“生平不肯负所学,高节清风自凛如。逆孺殿岩辞特荐,昵交戚畹绝私书。不矜虏馆穿正鹄,甘向蛮溪佩左鱼。沅芷澧兰香满路,万人恸哭护灵舆。”
(9)蔡沈
蔡沈,字仲默(1167-1230),建州建阳人。父蔡元定与朱熹为师友关系,也是朱门高足。蔡沈隐居九峰,终生不仕,学宗朱子,为闽学代表人物之一,所作《书集传》于元皇庆二年(1313)被定为科举依据,遂成为元、明、清士人必读课本。
朱黼母杨氏墓在崇化院后(应在南雁施岩西原),墓碑石刻系蔡沈所书。“宋孺人杨氏墓”旁镌曰“蔡沈为孝子朱黼书”。可证,朱黼与蔡沈存在交集和关系。他们年代相仿,志向和价值观高度一致,同为隐居著书,同为理学学侣。
《纪年备遗》
朱黼退隐南雁,笔耕不辍,著成煌煌巨著《纪年备遗》一百卷。他依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稽古录》体例,章别论著,始尧、舜,迄五代,三千余篇。述吕后、武则天、王莽、曹丕、朱温,皆削其纪年以从正统。他以《春秋》笔法为正,贵华夏贱夷狄,论制度谈礼仪,上至天文、下及地理、中关人事,包罗万象。对于华夏战乱、南北离合,争夺之碎,篡乱之秽,人所厌闻之事,条分缕析,理芜殳蔓,显发精隐,搜举坠逸,扶树正义。其文辞质朴,不竞浮华,无偏驳之说,无新特之论。此书令叶适反复阅读,临老不倦。叶适还认为此书价值超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学问迈越马融、郑玄、王肃等历史、经义大家。
《纪年备遗》中的许多观点和结论,朱黼都与陈傅良一起敲定。《陈止斋集·答朱文昭》就是陈傅良和朱黼一起研讨西汉和东汉士大夫气节问题,纠正了人们对于东汉有节义,西汉无节义的认识误区。他俩还对古丧礼进行了研讨、辨正。
现存《纪年备遗》摘录本——《纪年总辨》二十八卷,文字约三十万,屡见朱黼质正于陈傅良的许多论辞,其议题大胆,不担心妄议朝政。如西晋末年,晋室公卿每有迁都避胡之议,惜未采纳落实,导致洛阳、长安二都陷落,西晋灭亡。历史常有重演的一幕,北宋靖康年间,面对金国汹汹兵势,公卿士大夫也有迁都之议,但未认真对待,终致北宋覆亡,二帝被掳。朱黼对此大加惋惜,痛恨不已。
白头有母教诗篇
朱黼除自己出身文化世家外,祖母章氏亦出自平阳大姓,为太学生章升之女,享寿七十八。母亲杨氏,知书达礼,享寿八十六。民国《平阳县志》把朱黼母杨氏编在《补遗·人物志·列女》之中。陈傅良在《朱公向圹志》称 ,“公向能教黼,章氏能成公向志,杨氏又世守之,黼故得为知名士云”。
陈傅良还在《祭朱文昭母夫人》中指出:“文昭自为诸生,知名一世,屡举不第而业益修,谢客深居而士益附。”朱黼虽然功名不就,但修齐之道不亏,人情世事不遗。亲朋、邻里之间吊亡、悼屈、恤孤以及接济羁旅之人,他都能做到亲尽其仁、友尽其义、邻尽其礼、道尽其恤。加上朱陈俩家姻亲,逢年过节,朱黼都对座师陈傅良尽恭敬问候之礼,“春有馈丝,秋有馈鲜,果蔬之实,凡美必馈”。陈傅良如问他为何如此周备,回答基本是母亲帮他预备的。
《叶适集·朱文昭母杨氏挽词》高度概括了杨氏作为古代贤母的典范。诗曰:“文昭有贤母,白首教篇章。义并三迁峻,书成百卷长。古今归石室,笔削纪萱堂。鹿扰鸟驯处,森森宰树苍。”
朱黼逝世后,叶适晚年多在怀念故交,由此爱屋及乌。南雁朱相士自称深得刘碧云相法,且云为朱文昭族孙,叶适也赠诗于他。诗曰:“南荡书林长砌萝,碧云鞋底晒庭莎。从今湖海须行遍,眼法虽亲要看多。”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朱黼晚年生活悲苦,却坚持著书,从叶适《祭朱文昭文》可领略一二。文曰:“独钓孤耘,蜑浦蛮村;汲汲鲁壁,暗理冥论。蓬蒿当径兮蒹葭门,面肉雍肿兮眼眵昏。书成家而不食,缉野茧以自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