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火岁月 红色鳌江
鳌江革命英雄事迹激励干群奋发前行
本报记者 黄颖颖
自古以来,鳌江是一个渔港,鳌江渔民与海洋风浪搏击,在大自然中锤炼了抗争的精神和意志。鳌江人秉承这种斗争精神,使鳌江从小渔村一步步演变发展,打响了“浙南商埠”的知名度,1923年建立了鳌江港,1933年建立了鳌江镇,书写了“中国古鳌头、瓯闽小上海”的辉煌历史。
鳌江人继承这种斗争传统,使鳌江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成为鳌江流域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期间,鳌江诞生了陈再华、项经川、黄藻如、梅康、杜贤宏、陈素瑶等革命英雄。他们以鳌江小学为依托,组建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编辑《战报》和《平报》,创办平阳临时中学,秘密成立中共鳌江中心支部,在日本战机穿梭轰炸、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红色赞歌,为革命胜利吹响了嘹亮的号角。
日前,鳌江镇在这群革命英雄的母校——鳌江小学打造了陈再华励志教育馆,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再现革命英雄的风采,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和未来一代奋发前行。
陈再华:多才多艺的红色特工
陈再华(1904-1935),原名陈锡光,又名黄光,笔名白明、沙丹。陈再华年少聪颖,七岁时进入鳌江公学读书。在父亲陈仲芸“公正、严谨、坚苦、负责”精神的影响下,他在求学的路上孜孜不倦,一心追求真理。1920年考入温州艺文中学,1923年后又到天津南开大学附中、上海自治学院、光华大学继续求学,深入研读马列著作,奠定了革命人生观。
1929年经友人介绍,陈再华受聘担任广州培正中学国文教员。先后组织了“一般文艺社”“新文艺评论社”和“新兴文艺社”,又推动成立了广州“争取言论自由大同盟”。陈再华有语言天赋,通晓英、法、俄等数国文字,精通世界语。他是当时有名的剧作家,抗日剧社举行演出时,既是编剧又是舞台监督。他还是一个多产的业余作家,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剧作、诗歌、散文,还翻译了大批国外进步作家的优秀作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再华创作了《奋起救国》歌词,由著名音乐家何安东谱曲,制成唱片,唱响南粤大地,鼓励人民团结一心,奋起抗日。《奋起救国》是《义勇军进行曲》问世之前最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爱国歌曲。
1933年,参加中央特科工作,并担任中共广东省委委员,进行秘密地下工作和斗争。1934年11月12日的午夜,陈再华写下了题为《母亲啊,他要永远地前行!》的诗歌。1934年11月26日,陈再华被捕入狱。在狱中,陈再华受尽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1935年1月24日凌晨,陈再华在黄花岗英勇就义。
梅康:壮志未酬的革命志士
梅康(1907-1942),鳌江镇五板桥村人。
1927年,梅康就读上海劳动大学,期间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回乡后,他在叶廷鹏等共产党人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不但在经济上支持革命,而且带头向农户实行“二五减租”。1930年,梅康在鳌小任教时,与吴毓、黄先河、陈阜等一起从事革命活动,以教员的身分,隐蔽进行革命斗争。1938年2月,临时省委派吴毓到鳌江开展工作,会同梅康联络了回乡大学生和本地青年教师,组织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在鳌江两岸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4至8月间,梅康同志在平阳县政治工作队工作,期间曾经执教抗日救亡干部学校。1938年的下半年,党组织指示他在鳌江开设南货店作为党的秘密交通站,并协助《平报》的创刊,筹办平阳临时中学和新生剧团,后来担任中共鳌江中心支部书记,在艰难的环境中开展工作。1940年3月《平阳》遭查封,他事先将党组织安全转移,主持起草《平报社社员为平阳县长张韶舞摧残文化事业告各方人士书》,安排李士俊与狱中联系等事宜,说服地方士绅出面营救《平阳》主编黄藻如。
梅康长期患有肺病,革命工作一直坚持到最后一息。他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项经川:平阳革命青年的导师
项经川(1909-1976),原名经铨,鳌江镇徐家站人,自小饱受家学熏陶。
1920年代,项经川在上海劳动大学求学,接触进步思潮,亲聆鲁迅、瞿秋白、茅盾讲课,深受教益。“九·一八”事变前后,国势岌岌可危,项经川在鳌小任教,以讲坛为阵地,组织同仁出版《北风》《市街》杂志,宣传抗日救国。陈再华牺牲后,他悲愤之余,搜集烈士遗作编成《再华文拾》。抗战爆发后,他和鳌江进步青年一道,以无线电收音机记录战地消息,编辑、发行《战报》,后改名《平阳日报》《平报》。1938年4月,他加入共产党,在中共浙南特委领导下成立鳌江中心支部,发起组织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参与创办临时中学,筹建新生剧团,推动鳌江两岸抗日救亡运动,介绍临中14名学生去皖南参加新四军,而后根据组织决定转移浙西。抗战胜利后任鳌小校长,为学生起草反内战演讲稿,参加全县比赛惹怒当局,被迫去职。解放前夕,接中共平阳县委指示,化装成渔民乘帆船从台湾回到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项经川任平阳中学首任校长,当选平阳县首届人民代表会议筹委会副秘书长、浙江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平阳县志》有传。
杜贤宏:恪尽职守的革命好干部
杜贤宏(1909-1978),鳌江镇河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鳌江首任镇长。
1931年,杜贤宏就读上海中国公学,1936年,回乡开办联友印刷所,承印《北风》《市街》进步杂志。抗战初期,杜贤宏在鳌江小学任教,期间,他投身抗日救亡团工作,和梅康、项经川、陈步阶、陈素瑶等人编印抗日教材,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杜贤宏曾担任《平报》社和印刷厂经理,还参与筹办平阳临时中学工作,并担任临时中学总务主任。经闽浙边临时省委批准,杜贤宏等人1938年4月入党,成立中共鳌江中心支部,直属浙南特委领导。1939年,由于临中14名学生去皖南参加新四军,地下党活动引起国民党反动派注意,党组织通知杜贤宏去丽水创办浙东书店,作为新四军的联络站。1946年,杜贤宏与项经川发动社会进步人士与平中师生,组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反对张韶舞运动。1947年春,迫于环境险恶,杜贤宏与黄藻如避险台湾,在基隆经营国华商行,掩护革命活动。1948年10月,杜贤宏同志受党组织指示,先行回乡开展统战工作,迎接解放。1949年5月,杜贤宏担任鳌江解放后鳌江镇第一任镇长,次年调县供销社工作。
1983年6月,中共平阳县委举行梅康、项经川、杜贤宏、黄藻如四位同志纪念会。《平阳县志》有传。
黄藻如:平阳革命长鸣的号角
黄藻如(1909-1955),鳌江镇人,天资聪慧,满腹经纶,自学 “五四”前后名家著作,养成坚持理想、追求光明、嫉恶如仇、忧国忧民的优秀品德。
黄藻如热心公益事业,曾为鳌江小学建设校舍发起捐款。卢沟桥事变后,受到浙南地下党和外地归来的进步学生的影响,他毅然加入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投身民族解放洪流。1938年4月,黄藻如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出任《战报》《平阳日报》编辑,《平报》编辑部主任,宣传抗日救国,抨击时弊,使《平报》成为浙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进步刊物。1940年、1943年,黄藻如同志两次被捕,在社会各界声援、营救下获释。1947年,迫于环境险恶,他和杜贤宏等避险台湾。他继续以笔为枪,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5月期间,在《公论报》《中华日报》上发表180余篇杂文、数十首诗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腐败。
1949年5月,黄藻如和项经川等接到中共平阳县委函请,准备回大陆,不慎走漏风声,第三次被捕。黄藻如同志被关押期间坚贞不屈,坚持信念,1954年冬在台北监狱遇害。项经川曾将其部分文章剪报带回大陆,平阳县文化局选《死也不得安静》等27篇编行成册。《平阳县志》有传。
陈素瑶: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
陈素瑶(1917-2007),原名陈章耀,鳌江镇厚垟村人。
1935年,陈素瑶毕业于郑楼温州师范学校,次年在鳌江小学任教。追求思想进步的她在民族危急存亡关头,和杜贤宏等人编辑宣传抗日、推广新文字的进步刊物《新阵线》,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外地读书的学生纷纷回乡,陈素瑶和项经川、杜贤宏、王栻、黄藻如等发起组织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筹建临时中学,组织学生上街演出活报剧,在鳌江两岸掀起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4月,经闽浙边临时省委批准,陈素瑶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鳌江中心支部,直属浙南特委领导。陈素瑶负责抗日救亡团妇女工作,组织成立妇女团支援前方抗战。1939年3月至1940年5月,她任中共平阳县委委员兼妇运部部长。后受组织委派,她到金华创办《浙江妇女》杂志。解放初,她任杭州缫丝厂军代表,后同新华社采访部副主任洪流(后任中国铁路文协副主席)结婚,调北京《妇女杂志》社,在全国妇联工作并离休。
上世纪三十年代,平阳革命斗争风起云涌之际,陈素瑶和同胞妹妹陈素帆、陈素琴从厚垟古宅走出,投身革命,历经危难险阻,最后化险为夷牵手北京,实为传奇,誉称“厚垟革命三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