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白石吟到今 先生原是昆阳人
——林景熙籍贯新考
陈正印
编者按:林景熙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目前,关于他的籍贯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林泗源,即今平阳县腾蛟镇带溪社区联源村林泗源自然村;二是林坳,在今苍南县藻溪镇繁枝社区元店村、三坳村一带。陈正印先生经过认真考证,提出第三种观点:林景熙是平阳县昆阳镇人。本报特刊登此文,以供研究者参考。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旸(旸一作阳),号霁山,南宋遗民诗人。林景熙是宋末元初平阳人,这点毫无疑问,不必赘述。但那时的平阳县(州),不仅指现在的平阳、苍南两县,甚至还包括泰顺县的一部分。作为温州历史上最杰出的本土诗人,林景熙具体是如今哪里人氏,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致,并且出现了多种说法。本人得出的结论为林景熙是平阳县城即今昆阳镇人,特罗列证据,试述如下。
一、主要证据
(一)《归白石故庐》可证。林景熙有诗《归白石故庐》,此“白石”,无论是指州治后白石巷(林景熙诗《南山有孤树》章祖程注:“案先生所居州治后白石巷中”),西门外白石巷(乾隆《平阳县志·街市》:“白石巷,在西门外”),还是城西白石村(林景熙文《州内河记》:“一从白石诸峰迢递而下,折入河,以纬治之北”;张綦毋诗《船屯渔唱》:“何缘蟾魄东山上,先照城西白石村”),均属昆阳镇。“故庐”,即故居,乃是青少年时期住的房子,很可能还是出生地。应该说至少到目前为止,最能证明林景熙为老平阳具体哪里人氏的,便是此诗;因而也只能确定林景熙是昆阳人。此外,其实章祖程在林景熙诗《赠玉泉真士》中有更明确的说法,即“十年白石煮不红”句后有注“先生白石人”。
(二)瑞安陈家《清颍一源集》可证。瑞安阁巷陈则翁,其家族诗文集《清颍一源集》卷一其小传有“因崖山之变,弃官归里,迁居柏桥,建集善院,奉宋主龙牌,朝夕哭奠。日与林德阳(旸)、裴季昌、林旻渊、曹许山辈以诗文来往,私相痛悼。作为诗歌,离黍之悲,溢于言表。”可见陈则翁与林景熙多有来往,且关系非同一般,必定对林景熙的情况非常清楚。而其《半云庵和答林霁山》题下就注明林景熙为“平阳白石巷人”。
二、辅助证据
(一)自定诗集为《白石樵唱》。章祖程《题白石樵唱》:“晚年所著,杂文十卷外,有诗六卷,题曰《白石樵唱》。”可见诗集名称是林景熙亲自拟定。因为他有很深的乡土情结,内心深处是做个白石山的樵夫,足见昆阳白石应该是其家乡。
(二)其诗中涉及县(州)内主要只是现昆阳。林景熙与现昆阳镇相关的诗有《南山有孤树》《昆岩》《游仙坛》《归白石故庐》《纪梦》《葛坛即事》《连云楼》《仙坛寺西林》《寄郑宗仁》《赵奥别业》《李两山侍郎仲氏儒而医解后会稽索诗识别》《答山中侃上人》 等不下一二十首,因他年少时便住在这里,本也不奇怪;但对于当时的平阳县(州)内,除了避寇仙口(在今海西镇宋埠社区)写过几首,其他可明确看出地名的极少。作为一个有大量作品传世的诗人,诗集并不曾散佚,难道还会另有故乡而笔墨从不涉及?最大的可能只能是现今昆阳便是他的家乡。
(三)林景英的字号和籍贯。《平阳县志·林景熙传》:“兄景怡,字德和,号晓山,咸淳初主本县学。弟景英,字德芳,号隐山,入元为浙东宣慰司照磨。季德渊,亡其名。”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林景英小传云:“林景英,字德芳,号隐山。平阳人。景熙弟。”陈增杰先生《林景英不是林景熙之弟》欲证其非,却也说“从林景英字号和里籍看,当是林景熙堂弟或同宗族弟。”我们如果对照他们的名号,“林景怡,字德和,号晓山”“林景熙,字德旸,号霁山”“林景英,字德芳,号隐山”,几乎可以断定,他们即便不是亲兄弟,也必是堂兄弟无疑,当然也有亲兄弟过继给叔伯为嗣的可能。再看看林景熙文《送松存弟序》,林松存与林景熙(德旸)为族兄弟,在名字上却是看不出来的。这也说明名、字、号皆能对应的林景英,应该是林景熙血缘很近的兄弟,而不会只是族兄弟关系。再看《清颍一源集》卷一陈昌时《化龙鱼图为林德芳题》诗,题下原注林景英为 “平阳白石人”,与注林景熙“平阳白石巷人”略同,这就更能坐实林景熙为今昆阳人了。
(四)寒食不得祭扫。林景熙有诗《归自越,避寇海滨,寒食不得祭扫》,说的是从绍兴归来,因“山寇为妖”不得还家,“避地仙口”,不能扫墓。不能还家,可知山寇在县城作乱;更兼不能祭扫,应亦可知家坟便是在县城周边。看来林景熙家至少从其父母开始应该便是定居县城的了。
三、辨析与说明
(一)如何理解坳中、奥里与林景熙的关系。林景熙文《送松存弟序》有“林氏自闽徙居平阳之坳中,至予十二世”和“予以奥里第二支”的叙述。这说明自林景熙上溯十一世的始迁祖,是从福建搬到平阳的“坳中”居住,十二世大约300多年下来,况且是在迁居频繁的那些年代,此“坳中”对于说明林景熙的籍贯,并无实际意义。更不用说“坳中即林坳”这个所谓吴承志的考据其实无从查究。甚至笔者感觉“坳中”这个词实在不像是个确切的地名,否则必然清楚在何处而无须考证;坳,意为山间的平地,“平阳之坳中”或许只是泛指呢。而“奥里第二支”,只是始迁祖之后较近几代的一个分支,离林景熙还差得很远,同样无实际意义。
(二)关于《济南林氏族谱序》。林景熙文《济南林氏族谱序》中“吾始祖仲夫公,于石晋天福间避乱,自闽之长溪徙平之泗溪”,石晋天福间系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年间(936-942),距林景熙300多年,倒是符合《送松存弟序》中“至予十二世”的说法;但此“泗溪”与彼“坳中”说法不同,或正是如前所述“坳中”确为泛指的缘故,因为长途迁徙定然并非奔着一个明确地点而去,到平阳后应该也是辗转多处,“泗溪”乃是最终选定的定居点,与“平阳之坳中”的泛而言之,也是相符的。而文中“自太祖永年公迁居钱仓,旋迁盖竹,续分金竹坑、林坳、林垟、宋埠、花园若干处”,太祖,按“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的上序称谓,林景熙为第十二世,则林永年为第五世,更兼后世外迁多,对林景熙故里的认定同样无实际意义。但这里有“林坳”之明确地名,倒是可佐证“坳中”与“林坳”无涉。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此文出自民间族谱,历来林景熙文集并未收入,直到现今陈增杰先生《林景熙集补注》倒是收录了。感觉用此文所述内容应该更加审慎,所以只放在此处。
(三)如何理解“予隐州郭”。同样在《送松存弟序》中,有“别二十年,更陵谷,君自湖海归省,而予隐州郭”,查林景熙诗文,其实这很好理解:中年国亡还家,隐居城西“赵奥别业”;而青少年时期,则是居“白石故庐”。刘绍宽先生在民国《平阳县志》中说林景熙“世居亲仁乡之坳中,实林坳”,除了欠严谨外,似也想模糊处理。而萧耘春先生在《林景熙籍贯考》凭此句话居然得出结论是“这里说得明明白白,林景熙在宋亡后隐居平阳城西之前,他是居住在奥里”,可见是多么牵强附会。而陈增杰先生在《林景熙诗集校注》前言中则表述为林景熙“出生于瑞安府平阳县坳中之奥里(其地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乡三岙村)”,《林景熙集补注》前言中亦同,说是采纳“友人萧耘春先生”的考论,只怕是以讹传讹,造成不良后果了。
(四)腾蛟林泗源说。“或据《济南郡林氏宗谱世系图》说林景熙为林泗源人”,萧耘春先生《林景熙事迹系年》有“我曾以《宋赠光禄大夫安陆守林淳厚墓碑》《林棐圹记》林鹗纂辑《分疆录》等资料对勘,发现该《谱系》自林永年以下数世,系移录林待聘谱系,存疑”,这里也不再多说。
林景熙像
《清颍一源集》内页
《霁山集》
《林景熙集补注》
大雅山房